“柞水木耳”“洛南核桃”“鎮安板栗”“秦嶺泉茗”……帶著商洛印記的優質農產品,搭乘“商西歐”國際專列翻過秦嶺,跨越大洋,走向廣闊的國際市場;
紫紅的丹參、金黃的柴胡、紅彤彤的山茱萸、嬌艷欲滴的五味子……有著“秦嶺藥庫”之稱的商洛,中藥材遍布大地,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陜西最大山地光伏電站商州區100MW光伏電站并網發電,西北地區首個開工建設的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進入發電前調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絕佳的綠色生態、豐富的山水資源,就是商洛的金山銀山,是商洛綠色產業崛起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商洛立足資源稟賦,聚焦“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建設,打造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優質原料基地,大力發展低碳零碳經濟,推動綠色產業駛上“快車道”,賦能商洛高質量發展。
“綠”上下功夫 商洛品牌闖天下
恒溫恒濕的自動化技術、手機一鍵操控的智慧化管理、隨處可見的傳感設備……走進柞水縣金米村智能聯棟木耳大棚,只覺“科技范”十足。
“在李玉院士團隊的多次菌種比對試驗后,培育出了珍稀食用菌,木耳‘變了顏色’,身價倍增。”柞水縣菌種繁育基地廠長柯賢根說,縣上通過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團隊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讓柞水木耳再次提檔升級。
木耳,柞水人從清代就開始種植至今。在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小木耳、大產業”的鼓舞下,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全力打造木耳的發展高地、標準高地、質量高地、品牌高地,推動木耳產業蓬勃發展。柞水木耳憑影響力“圈粉”,多次登上中央媒體,銷售火爆。如今,“柞水木耳”僅品牌價值就高達35億元。
“柞水木耳”品牌效應是商洛綠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商洛地處秦嶺腹地,氣候溫和濕潤,林木資源豐富,南北物種薈萃,為綠色產業發展創造了“天時”與“地利”。
商洛狠抓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不斷加大科技助農力度,精心打造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優質原料基地,做強做大綠色產業品牌。商洛綠色農產品實現了兩個“全國第一”:第一個整市推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建設的城市,已認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總量全國地級市第一。今年7月,商洛市被授予“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樣板市”。
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商洛發展食用菌代料栽培4.1億袋,鮮菇產量40萬噸,全產業鏈綜合收入60億元,外貿出口產品1100噸,創匯6000萬元。目前,商洛綠色產品遠銷歐亞10多個國家,商洛食用菌等6個特色產業規模居全省第一;“秦嶺泉茗”“商洛香菇”“柞水木耳”“洛南核桃”“鎮安板栗”等有影響力的公共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叫響全國;“秦嶺金珍”“商洛藍”“醬大大”等一個個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也脫穎而出。
商洛森林覆蓋率高達69.56%,被譽為“秦嶺藥庫”,在這里生長的藥物多達上千種,其中不少具有商洛道地特性,商洛道地藥材丹參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十四五”以來,商洛將中藥材作為綠色產業崛起、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數年間,中藥材產業在商洛大地上發展勢頭強勁,初步形成了集育苗、種植、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中藥材產業集群。依托中藥材產業發展,陜西盤龍藥業已經成長為一家現代高新技術上市企業,年處理中藥材4000噸,產值達50億元以上。
目前,商洛全市中藥材總面積250.39萬畝,總產量82.89萬噸,中藥材總產值61.84億元,“商藥”品牌的知名度也不斷提高,商洛產丹參滴丸、香菊片、盤龍七片等系列產品全國馳名。天士力的丹參、決明子太空育種技術全國領先,香菊藥業等12家企業、合作社種植的19個中藥材品種成功入選全省首批“定制藥園”之列。
“鏈”上謀發展 綠色產業煥生機
金秋時節,商洛大地到處是一派豐收景象。在洛南縣景村鎮八一村的商洛盛大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紅仁核桃基地,一顆顆圓潤飽滿、品質優良的核桃已經褪去綠皮,被沖洗得干干凈凈,堆放成一個個小山丘。
“紅仁核桃經過9年的發展,如今已經進入盛果期,目前洛南縣種植面積5000畝,預計可產紅仁核桃110噸,產值2000萬元。”商洛盛大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兆斌說。
商洛核桃種植歷史悠久,但核桃品質同質化、產品單一化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核桃產業的發展。求變,勢在必行!
讓綠皮核桃長出紅色果仁,是商洛發展核桃產業的“奇招”。2015年,商洛市從美國引進紅仁核桃樹苗,開啟核桃產業升級之路。很快,洛南紅仁核桃受到市場認可,每公斤銷售價格是普通核桃的10倍。伴隨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紅仁核桃走出了商洛,走出了陜西,還搭上了“商西歐”國際專列,出口國外,走向國際市場。
核桃樹是商洛的“市樹”,全市核桃栽植面積350多萬畝,核桃栽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地市前列、陜西省第一。近年來,商洛不僅研發出核桃仁系列食品,而且對核桃殼廢棄物進行開發,研制出核桃殼粉、化妝品用粉、核桃殼堵漏顆粒、貓砂等系列產品,熱銷美國、加拿大、阿聯酋等多個國家。從單一銷售核桃仁到核桃系列產品,商洛核桃實現了全產業鏈發展,成為商洛最具特色的綠色產業名片之一。
在陜豫兩省交界處的商南縣,層層疊疊的茶樹給大山披上綠裝。
“這里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為茶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商南縣沁園春茶業基地負責人陳修玉說,商南茶外形緊秀、湯色嫩綠、滋味鮮爽、濃郁持久,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
20世紀60年代,全國勞模張淑珍在商南演繹了“南茶北移”的故事,創造了北緯33°種茶奇跡,從此茶葉成了當地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隨后,茶葉產業開始在商南、丹鳳、山陽、鎮安等縣發展壯大,現已成為商洛綠色產業發展的“排頭兵”。目前,全市已建成萬畝以上茶葉基地鎮14個,千畝以上茶葉基地村111個,引進陜茶1號、龍井43號、安吉白茶等無性系良種14種,開發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黑茶等品系5個,形成了“五茶共舞”的發展格局。
商洛立足茶葉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圍繞茶葉產業,內擴規模調結構,外拓市場打品牌,實施延鏈、強鏈、補鏈工程,大力推進“茶+旅游”“茶+康養”“茶+研學”等茶文旅融合新業態,打造出了多條集生態茶園觀光、茶葉深加工、茶文化研學實踐、特色民宿等為一體的精品旅游路線,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去年,全市茶產業生態觀光旅游人數達50萬人次,旅游收入2.5億元,全市種植茶園60.1萬畝,綜合產值47億元,茶產業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黃金葉”。
近年來,商洛大力實施“菌果藥畜茶”全產業鏈培育工程,引導各縣區立足自身優勢,錯位發展,形成了以商南茶葉、柞水木耳、鎮安板栗、洛南核桃、山陽食用菌、丹鳳肉雞為代表的一批區域特色綠色產業集群。全市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68家、現代農業園區152個,創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個,茶葉、狝猴桃入選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新”上找突破 低碳經濟促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思想引領新實踐。從昔日“賣礦石”到打造中國康養之都“賣風景”,從昔日的拉閘限電到光伏發電站、抽水蓄能電站清潔能源輸出外地,商洛聚焦綠色循環發展,在產業轉型中交出一份厚重的生態文明建設答卷。
在商州區,陜西省最大的山地光伏電站腰市鎮100MW光伏電站今年2月并網發電,平均每年可提供1.45億度的綠色電能,可節約標準煤4.2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75萬噸。在洛南縣,100兆瓦光伏農場發電項目正高效運轉,21萬塊藍色光伏面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生產出的清潔能源被輸往四面八方,昔日2800畝坡塬荒地成了農光互補的新能源基地。
“十四五”以來,商洛大力發展光伏新能源產業,讓一處處荒山野地,搖身變成“金山銀山”,為保護秦嶺生態、助力“雙碳”目標奠定了基礎。截至目前,商洛電網在運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電站212座,總裝機容量474兆瓦。
當今社會,電力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平衡面臨諸多挑戰,電力儲備就是其中一大難題。進入“雙碳”新時代,商洛市在綠色發展中找到了破解電力儲備的答案: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金秋時節,位于秦嶺深處的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工程技術人員正在對電站首臺35萬千瓦發電機組進行發電前的設備調試,今年年底首臺機組將投產發電,明年將全部建成完工。秦嶺深處的“超級充電寶”鎮安抽水蓄能電站總投資88.51億元,裝機容量14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3.4億千瓦時,年抽水電量31.21億千瓦時,投運后年可節約標煤約11.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0.5萬噸、二氧化硫約0.28萬噸,提供就業崗位1.37萬個。
近年來,商洛聚焦綠色發展定位,搶抓國家大力發展蓄能產業的大好機遇,及時提出了打造千億級投資抽水蓄能產業集群、建成“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的奮斗目標,探索出以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為代表的綠色低碳項目賦能秦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目前,全市在建和擬建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共有9座,總裝機1240萬千瓦,對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為助力康養之都建設,商洛以綠色循環大產業強基破題。洛南縣環亞源產業園以廢舊資源循環利用為核心,回收利用含銅有色金屬廢渣、廢泥、廢料,讓危險廢物變成無害有價產品,年處理危廢40萬噸,減碳3000萬噸以上;商州嶺南佳泰公司以粉煤灰、硅質尾礦、水泥等尾礦廢渣為原材料,通過高壓蒸汽技術,生產多氣孔混凝土成型板材,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10%的經濟效益;山陽縣生態肉牛養殖產業園按照“牛糞—沼氣—有機肥—綠色種植”的循環發展模式,把養殖廢棄物轉換為清潔能源,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在商洛大地扎根、開花、結果。在商洛山中不斷崛起的綠色產業,正為“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