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見習記者 孫遠飛 楊若陽
趕牛節上,活動嘉賓和當地群眾圍著篝火跳舞。
養殖戶將參賽牛精心打扮,等待評比。
評選出的“狀元牛”
“快看,牛群來啦!”小雨淅瀝,身著藍色雨衣的游客看到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牛群興奮地叫了起來。在養殖戶的牽引下,一頭頭別具特色的嶺南牛從蒙蒙細雨中跑來,道路兩旁的游客爭相拿著相機和手機記錄下這熱鬧的場景。
煙雨朦朧的北陽山被籠罩在大霧之中,為山間的秋色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10月12日,一年一度的北陽山趕牛節在鎮安縣西口回族鎮東莊村拉開帷幕。露營帳篷整齊地與清真特色美食攤位隔路對望,趕牛節現場人來人往,欣賞嶺南牛、品嘗烤牛肉串、觀看節目表演……形式各色的活動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游客的熱情讓金秋的寒意消散殆盡。
“我是隔壁茅坪回族鎮的,東莊村和我們村相鄰,我們每年都會來。孩子老早就惦記著,扳著手指數日子,等著這一天,昨天晚上興奮得很晚才入睡,今天又早早自覺起床。”茅坪回族鎮的村民說。
在北陽山的肥美草料滋養下,嶺南牛每一頭都膘肥體壯。不少牛兒頭上頂著紅綠花冠,在夾道人群的歡呼聲中從容走過,猶如班師回朝的斗士。
“我今年76歲了,家里總共養了30頭牛,今天帶了4頭牛過來參加比賽。去年趕牛節,家里20頭牛都被我帶來了。”西口回族鎮東莊村三組的養殖戶孫為首憨笑著說,自己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政府組織這樣的活動。
被拴在牛欄里的牛兒有的頭戴鮮花,有的系著紅絲巾,有的脖子上掛著花環,看起來十分溫順。為了參加此次趕牛節,養殖戶們把自家的牛裝點得漂漂亮亮、各具特色。在“狀元牛”評選現場,圍觀的群眾人頭攢動,來自市畜牧產業發展中心的專家正結合牛品種、體格、膚色、外觀、生產性能等評選指標,對參加“狀元牛”評選比賽的北陽山牛一一點評打分,當宣讀出“狀元牛”養殖戶的名字時,現場爆發出陣陣掌聲和吆喝聲。
“今天能拿獎真的很高興,我家養的這頭牛是本地的品種,俗稱黃牛。”本次獲得一等獎的當地養殖大戶朱敏告訴記者,她家里養了80多頭牛,多虧政策扶持和鎮上農綜站干部的技術指導,牛兒才能養得這么好。
據市畜牧產業發展中心高級畜牧師李象鼎介紹,“狀元牛”需要整體上肩胛寬平、肌肉豐滿、背腰平直、中軀渾圓,四肢開張良好,評選出的“狀元牛”總體來說要符合嶺南牛的品種特性。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趕牛節的傳統,是民間的一項大型活動。評選‘狀元牛’一方面是為了激勵養殖戶們提高飼養技術,從而增加養殖效益;另一方面是樹立榜樣,希望其他養殖戶向獲獎養殖戶學習。”西口回族鎮黨委書記王濤告訴記者,目前,鎮上嶺南牛的養殖戶大概有2000多戶,以前家家戶戶都會養殖牛羊,這也是鎮上的傳統產業。此外,鎮上有多家養殖肉牛的龍頭企業,年收入非常可觀。
沿著蜿蜒的小路來到農特產品展區,這里集中擺放了牛肉干、紅心鴨蛋、嶺溝貢米、高山玉米糝等極具地域特色的農特副產品,前來購買的群眾絡繹不絕;在美食體驗區,馬蹄酥、清真點心、烤牛羊肉串、牛羊肉泡饃等獨具特色的小吃和美食吸引了現場群眾競相品嘗。
“通過歷屆北陽山趕牛節的成功舉辦,激發了當地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北陽山周邊的基礎設施也日臻完善,鄉村面貌日新月異,傳統文化熠熠生輝,為民族地區繁榮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更加堅定了鎮安縣委、縣政府唱響北陽山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決心和信心。”鎮安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培燕表示,今后鎮安縣將持續舉辦北陽山趕牛節,讓更多的人走進北陽山、了解北陽山、愛上北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