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記者 王佳偉 通訊員 劉 娜
10月以來,商洛市多條旅游線路及主要景區、特色小鎮游客爆滿,全市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依托綠水青山和氣候生態優勢,商洛點“綠”成“金”,成為眾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進一步實現氣候資源“變現”。
這背后離不開當地氣象部門準確、及時、高效的氣象數據服務。
作為全國首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國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國首批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三個試點”,商洛市積極探索“數據要素”應用價值,聚焦挖掘產業數據要素潛能,圍繞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創新,著力構建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商洛試點和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氣象防災減災聯動新機制。
“一張圖”指揮 把更多數據“用起來”
9月25日,2024年“數據要素×”大賽陜西分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西咸新區圓滿落幕。在228個決賽晉級項目中,商洛市氣象局的“多源數據融合助力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商州區防災減災‘三合一’調度指揮平臺”(以下簡稱“三合一”平臺)項目分別榮獲氣象服務賽道二等獎和最具發展潛力獎特色獎項。
10月15日,記者從商洛市氣象局獲悉:商洛市創新建立了市縣兩級氣象、應急防汛、“人盯人防搶撤”的“三合一”平臺。
“‘三合一’平臺是我們會同市防汛辦、市應急管理局等相關部門構建的數字化防汛救災指揮決策調度平臺,突破了原來氣象部門單純預報、其他部門‘各自為戰’的傳統應對模式,形成了高效協同的良好局面。”商洛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向榮介紹,夏季,商洛暴雨洪澇及次生災害多發易發,“三合一”平臺為搶險救災從源頭上爭取了時間。
“三合一”平臺還將向“N合一”發展——接入應急管理、水利、水文、公安、城管、自然資源等10部門16類數據,通過多部門、多行業數據融合技術,模擬城市內澇、模擬應用場景,做到大數據綜合分析、“一張圖”應急指揮。
氣候監測全覆蓋 讓更多場景“動起來”
在位于鎮安縣的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當地氣象局建設了2個負氧離子監測站和1個六要素氣象監測站、1個二要素氣象監測站,可以實時動態監測當地負氧離子、溫度、濕度等氣象要素。
鎮安縣氣象局局長周煥成介紹,為了讓游客精準掌握杜鵑花花期,鎮安縣氣象局還建設了2套物候景觀監測系統,提前兩周預測杜鵑花花期,為游客賞花提供參考。
今年,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獲得“避暑旅游目的地”稱號,截至4月7日,該公園客流量就達到了2023年全年的客流量。
不僅是鎮安,如今在商洛,氣象部門在各區縣景點、小區、廣場、學校等地設立了68個氣候康養信息監測站,實時動態監測當地負氧離子、溫度、濕度等氣象要素,做到了氣候監測域內全覆蓋,讓更多場景“動起來”。
商洛市氣象局建立了秦嶺生態監測網絡和基礎數據庫,打造了“氣象+旅游”“氣象+康養”“氣象+防汛救災”“氣象+生態環境”等數字底座,整合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平臺、“人盯人防搶撤”智慧管控平臺和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構建起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平臺,評估數據要素應用效益,廣泛開展服務,實現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在數據要素支撐下,商洛市持續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健全康養產業鏈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體系,成功創建中國氣候康養之都、中國天然氧吧等33個國家級品牌,入選“2023特色氣象旅游城市”和“中國天然氧吧旅游典型案例”。
科技賦能傳統產業 使更多數據“活起來”
在商州區三岔河鎮國漁三岔河水產養殖示范園的園區智慧管理平臺,每條魚的編號和游動軌跡都能夠顯示。
園區負責人趙海蒙介紹,配合園區氣象部門架設的兩個自動氣象站數據,利用AI技術能實時調節魚池環境。遇到高溫,就增加山泉水或井水來降溫,遇到下雨缺氧,就自動加大液氧的釋放。
“氣象數據要素和氣象服務應用場景下沉到各行各業的‘五臟六腑’,打通‘七經八脈’,才能融合共贏,在與傳統產業的碰撞中實現價值增量。”商洛市副市長璩澤濤說。
不僅是漁業,科技賦能還體現在丹鳳葡萄酒釀造、農業大棚物聯網設施等,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打開方式”。
下一步,商洛將通過建立健全氣象監測綜合站網、完善數據共享機制、建立指標模型、研發服務產品、搭建應用場景等方式,持續提高氣象數據準確性,推動氣象數據在防災減災、氣候生態康養、農業生產、文化旅居、綠色產業等領域的深度應用,打造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秦嶺氣候博物館、秦嶺氣候經濟研究院,切實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