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情懷的新聞記者
陜西省優秀新聞工作者、商洛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 王 浩
我是1995年踏入新聞大門的。最先在原《商州報》從事采編工作,1998年5月到商洛廣播電視臺工作至今。辦過報紙,做過電視。近30年的新聞生涯有諸多辛酸苦辣,但更多的是收獲。
感受一:新聞工作一定要有豐富的政治素養。在商州報社時,我還是個20出頭的毛頭小伙子。有一年商州兩會,我去采訪人大代表趙天恒。他是楊峪河鎮的一個村黨支部書記。當他說到“農村工作要以‘三個有利于’來衡量”時,我居然問他“三個有利于”是什么。那次采訪回去之后,也不知人家趙代表當時是否在心里笑話我,但我自己感到臉紅,為自己的知識面淺薄,更為在政治學習上的放松感到羞愧。從那以后,我始終牢記政治家辦報、辦臺的要求,注重政治理論學習,多讀多看,摘錄筆記,只有接好“天線”,才能更好地把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傳達給干部群眾。
感受二:新聞工作一定要沉下去。2008年6月,汶川大地震后,我隨市交通慰問團一起去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采訪商洛公路搶通突擊隊。從廣元市剛到青川縣青溪鎮,我就投入了緊張的采訪當中。一天后,慰問團使命結束需要返回,而搶通突擊隊的許多感人事例還待挖掘,最危險工段的施工還沒拍到。想要留下,又面臨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難題。幾經交涉、多番思慮,放棄了留在青川繼續采訪的初心。到家后,雖然我制作的專題片《保暢青川生命線》獲得了當年商洛新聞獎二等獎,但我至今都為那次采訪沒有深入進行下去而深感自責,其實,我還能多做幾個片子。在后來的采編工作中,我始終牢記這次經歷,每次采訪臨近結束都要自問或者叮囑記者,還能做其他報道不?遇到記者稿子中不明白的地方,多方查問,考證信源,確保事實無誤、表述準確。
感受三:新聞工作要把遺憾降到最低。2005年開始接觸電視時,我的師傅就說過“電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回想這些年里,留下的遺憾也挺多的。有為趕播出時間同期聲字幕來不及加,畫面有瑕疵來不及改的偶爾現象,也有迫于節目時長刪掉部分內容的情況。同樣,采訪中也有遺憾。2017年5月,按照市委宣傳部安排,我被分派到鎮安縣開展為期半個月的脫貧攻堅駐村采訪,正當我還沉浸在短期發稿量第一的自得中,不料突發面神經炎,不得不終止了這次駐村采訪。為了把《商洛新聞聯播》的遺憾降到最低,去年以來,我前置任務,沒休過一個正常的雙休日和節假日,每天晚上加班加點,學習黨的理論,學習新聞業務,把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最大限度往前提,為節目終審留足時間。
感受四: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有情懷。既然選擇了新聞,就要義無反顧往前沖,就要情系百姓冷暖,搭建民生橋梁。從業以來,報道過身患白血病急需救助的6歲小女孩、考上大學難以籌集學費的孤兒、因車禍面臨芹菜壞掉的外地菜商,也為洛南縣三要鎮滯銷的2萬多斤西瓜發過聲。
記者,就是講故事的人
第三屆陜西新聞道德風尚獎獲得者、商洛日報社黨政記者部主任 李小龍
有幸自己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驀然回首,自己在記者崗位上已經干了16年。
在我看來,記者就是要緊扣中心工作,全力唱響商洛好聲音。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首站就到柞水,我和同事遵循總書記的足跡,用兩天的時間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采訪。回來后我們從早上8點開始寫稿,加班加點,幾經修改,終于在凌晨5點多完成了8000多字、兩個整版的稿件,直至第二天報紙印出來后才放心回家休息。連續24小時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我們收獲滿滿。這些年,我立足黨報記者的本職,認真做好省市兩會、重大項目觀摩等重大活動報道,經常是白天參加活動會議,晚上寫稿審稿,高質高效完成各項任務。
在我看來,記者就是要深入一線,積極采訪先進典型,全面弘揚社會正能量。那一年,黨敬衛陪家人在河邊納涼時,突遇兒童落水,不會游泳卻挺身而出,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永遠定格在32歲,留下了懷孕7個月的妻子、年幼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事件發生后,我和同事乘班車、坐摩托車,還爬了1個小時山路趕到他家。“他當時給我說,我去把那娃拉一把,就再也沒上來………”黨敬衛的妻子淚流滿面,我們一邊安慰、一邊采訪。回來后及時用文字向英雄致敬,有很多單位和個人打來電話了解情況,并向他的家人捐款,后來黨敬衛也被省、市、區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我不怕苦,你在,愛就在;你在,家就在;你在,孩子就有爸爸。”大家可能以為這句話是哪部影視作品里的臺詞,不,這是山陽縣普通農婦姜志玲對丈夫黃小鋒常說的一句話。這是姜志玲八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并擔負起奉養一雙老人、兩個孩子的重任的故事。稿件刊發出來,姜志玲被評為道德模范,愛心人士紛紛解囊相助。
山陽縣王閻鎮干部李長慶倒在脫貧一線,我和同事用兩天時間,深入采訪他的家人、同事和當地群眾,多重維度呈現了李長慶扎根基層的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稿件刊發后引起了高度關注,陜西省委、商洛市委、山陽縣委先后追授李長慶為優秀共產黨員。
在我看來,記者就是要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剛才參加工作不久,我在采訪中發現商州區黑龍口鎮秦川村20多戶群眾長期飲用窖水,安全令人擔憂。隨后,多次走進相關部門反映、協調,最終讓村民們用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還有一次,我正在辦公室寫稿件,突然走進來一位老人,訴說他的地被人侵占,長達六年卻得不到解決,面對老人“我現在只信你們記者”的話語,我們立即與老人一同前往他所在的村子。經過走訪鎮村干部和村民,最后在我們的協調下,問題順利解決。
我覺得記者最真實的內涵是“新鮮”、是“感動”、是“收獲”,更是“責任與堅守”。每當收到被采訪者感謝的話語,每當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和挑戰,雖然伴隨著緊張、疲憊,但更多的是那種收獲感和責任感。
在新聞一線磨礪自己
商洛市優秀新聞工作者、商洛廣播電視臺創意策劃部主任 謝文娟
轉眼間,已經在新聞一線工作了20多年了,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深度融入工作,我的成長歷程,就是一名新聞工作者不懈努力的過程。十五年前,我調入商洛廣播電視臺工作,主持民生新聞商洛全接觸,永遠不會忘記說了上千句的開欄語,更不會忘記這檔欄目帶給我的使命、責任、感動和溫暖。
26歲的女孩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華,而26歲的榮榮,卻成了一個常年被家人綁在樹上的人。2014年我們趕到洛南縣城關街道窄口村榮榮家時,她正獨自坐在門前杏樹下的一塊大石頭上,光著腳丫,眼神呆滯,頭發凌亂,左手被一根拼接的布繩綁著,繩子的另一頭綁在樹干上。據我們了解得知,榮榮很小的時候,摔了一跤,從此就不會說話了,失去了自控能力。出事后,家人曾帶榮榮看過大夫,但因為花費太大,最后放棄了治療,因為榮榮跑丟過幾次,家人沒辦法就把她綁在家門口的樹上,這一綁就是20多年。《商洛全接觸》欄目獨家首次報道了榮榮因智障被家人綁在樹上20多年消息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幫助,大家紛紛伸出援手捐錢捐物,洛南精神衛生管理服務中心接榮榮去醫院接受免費治療,使榮榮的病情得到控制和好轉,一個花季女孩被挽救了。這件事情讓我感受到了媒體的力量和溫度。
十年前,商洛廣播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大美商山》相信大家還有印象。屏幕上大氣磅礴的商山美景讓觀眾大飽眼福、陶醉其中。豈不知在這渾然天成的風光背后飽含了攝制人員多少心血和汗水!作為攝制組的一員,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們白天進山拍攝出鏡,因為地處偏遠,晚上就住在林場的工棚里,沒有洗手間、沒法洗澡、沒法換洗衣服,洗臉得從水缸舀水來洗,在這種條件下攝制組在商山深處轉戰10多天,經常為找到一個理想的拍攝點,扛著沉重的機器拿著東西一走就是七八個小時。為了拍到壯麗的日出畫面,我們凌晨兩三點就冒著山里逼人的寒氣出門,手腳并用艱難行進在人跡罕至的羊腸小道,摔跤、掉落水潭不止一次兩次,可是我們拍到了商山上噴薄而出的紅日,拍到了飛瀑流潭里歡暢穿梭的魚兒,拍到了商山之巔幽林深處的參天古樹,我也以出鏡記者的身份帶著大家領略到了商山之巔的壯麗風景。我想這就是不斷奔跑的新聞人的初心和堅守。
去年,西商城際列車開通,這是商洛發展的一大盛事,臺里抽調50多人,采用主演播室與嘉賓互動+活動現場+記者連線的方式進行直播,作為直播主播在演播室與嘉賓圍繞主題交談并不間斷與前方記者連線,交流列車行進及首發儀式現場情況,因為直播過程會受到信號和列車行進等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信號時有中斷,在整個直播過程當中,我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大腦迅速運轉,及時應對,4個半小時的直播圓滿完成,超300萬人在線觀看。
走過二十年的新聞路,數不清的采訪和主持,講不完的新聞故事,在歲月的磨礪中我成了更好的自己!充實、自信、無畏、堅毅,或許這二十年里我承受了很多,但我收獲的卻是人生之中莫大的充實與體驗!
“飛”出來的精彩
商洛市優秀新聞工作者、商洛新聞網新聞中心副主任 劉秋石
回首過去的十三載,我從一個對新聞行業充滿憧憬的新人,逐漸成長為一名可以獨當一面的合格記者。
2017年,我操作無人機完成了我職業生涯的首次航拍任務。節目播出后,在和一位前輩交流時,聽前輩講了他們的航拍故事。以前的條件很有限,他們乘坐丹鳳機場的農用播種機,在高空中打開飛機艙門,攝像師將幾十斤重的攝像機架在艙門口,前面僅僅用一塊木板當著,后面的同事緊緊抱住攝像師的腰充當“人體安全鎖”,同時將大家用繩子固定在身后的飛機座位上,高空中的氣壓吹得大家臉生疼、呼吸困難、眩暈嘔吐……就這樣,在極端危險與艱苦的條件下,勇敢的前輩們完成了商洛市的首次航拍任務。
是啊,條件好了,我們新時代的媒體人更應該珍惜當下,沿著前人的足跡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然而前進的道路上不可能始終一馬平川,總是會遇到些磕磕絆絆。
記得有一次我和兩名同事在山陽縣蒼龍山拍攝山陽夜景時,由于晚上能見度低等因素影響,飛行器突然失聯,就在遙控器斷電之前,我們根據定位推斷出飛行器墜落到了蒼龍山上的某處。于是我們幾人便黑燈瞎火地對蒼龍山開始了地毯式的搜尋。從晚上8點到12點,我們忍受著蚊蟲叮咬,卻沒有一人打退堂鼓,最終在山間的一片墳地間,找到了四仰八叉的飛行器。取出內存卡檢查素材沒有損壞后,這才都長舒一口氣。
那年夏天,我們走遍了全市7縣區的大部分鄉鎮,拍攝了短視頻100多部,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視頻素材。而像這樣的小故事,我經歷了很多。在別人眼里,操作無人機也許是一件很輕松很瀟灑的事,可實際上并沒有那么輕松,壓力還是不小的。我操作無人機航拍8年來,總結了一句話就是:飛的越多膽子越小。不是我真的害怕,而是我深知責任重大,每一次飛行必須保證人身安全、設備安全、素材安全。在U19世錦賽開幕式航拍時,下方有幾十個國家的運動員、各級領導,我有壓力;在龍舟賽賽場上航拍時,飛行器近距離掠過劃手,我有壓力;在全市運動會各代表隊入場式航拍時,空中同時十幾架無人機飛行,信號相互干擾時我有壓力……壓力卻沒有使我退縮,而是化作了不斷學習技術、扎實練就基本功的動力。
這些年來,我參與了很多拍攝任務,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壯麗七十年·鳥瞰新商洛》、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飛閱商洛》、脫貧攻堅《探訪駐村第一書記》、疫情防控期間4次迎接援鄂英雄歸來、“三個年”主題宣傳《飛閱新商洛》《春暖商洛》等作品都有我的飛行軌跡。
十三年的新聞工作,使我見到了無數的人間冷暖、世事滄桑,見證了商洛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鄉環境的日新月異。每一次深入現場的采訪,每一次與當事人的深入交流,都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深知,作為一名記者,我們肩負著記錄歷史、反映現實、引導輿論的重任,我們不僅要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更要勇于擔當、敢于發聲,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所作為。
堅守新聞一線 傳遞商州聲音
商洛市優秀新聞工作者、商州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董旦旦
身為一名有著15年黨齡的黨員,我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堅守正確輿論導向,當好黨的喉舌,傳遞黨的聲音,反映人民心聲,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初入新聞行業時,我是個“門外漢”,但憑借一點一滴的積累與不懈努力,逐漸變得“輕車熟路”。
2017年2月,陜西省首個脫貧攻堅主題的商州區廣播電視臺脫貧攻堅頻道上線,我負責《科技大篷車》等欄目的拍攝、文稿撰寫和剪輯等工作。與同事深入貧困鄉村,挖掘脫貧典型、解讀扶貧政策、跟蹤脫貧工作進展,為脫貧事業留下生動記錄。
2020年清明節前夕,商州區開展“綠色緬懷 文明祭祖”免費發放“紀念柏”活動。在接到相關領導的安排后,我敏銳察覺到活動意義,和同事一起快速來到現場深入采訪后,精心撰寫報道《清明祭祖商州免費向群眾發放3萬株柏樹苗》,該報道在省市臺播出,并榮獲2020年度商洛新聞獎電視消息三等獎。
商州區融媒體中心成立后,我擔任《圓夢小康》欄目負責人,負責視頻拍攝、文稿撰寫和剪輯等工作,同時積極參與短視頻拍攝,為城市新變化和鄉村振興宣傳助力。2021年11月,在中心領導策劃下,我拍攝《商州區16萬人激活醫保電子憑證,邁入看病就醫無卡化的“碼”時代》。該作品榮獲2021年度商洛新聞獎電視消息三等獎。
在我看來,想要做好新聞報道,一方面要快速熟悉內容選題,了解背景內容并查閱資料,突出主題主線;另一方面,執行力至關重要,“說走就走的采訪”是常態,作為記者必須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快速、準確拍攝新聞畫面,完整呈現事件。同時,還不斷學習,積極參與短視頻拍攝,向同事老師請教寫作技巧和拍攝手法,讓報道更生動、美觀,更具可讀性和可看性,貼近群眾、反映民生。
2024年,我的新聞之旅更加豐富多彩。新春伊始,踏上“新春走基層”征途,奔赴多個鄉鎮,采寫了《牧護關鎮: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繪就鄉村振興和美底色》《商州:“村晚”辦在家門口,歡歡喜喜過大年》等稿件,圍繞《高質量發展看商州》欄目主題,還采寫了《商州:筑巢引鳳建工廠,托起家門口的幸福》相關報道。
最難忘的是今年7月為拍攝343省道沿線受災第一現場,我與女同事徒步至雞冠嶺,冒著滑坡的危險,忍著饑餓,克服疲憊,踩著泥濘,深一腳淺一腳地邊記錄邊前行,鞋子、襪子、褲管等濕了干、干了濕,返回時已晚上10點多,隨后的半個多月,仍然多次前往災區,只為第一時間傳遞救災正能量。
回首七年記者經歷,我認真對待每個選題,精準切入一線工作,堅持移動優先、內容為王,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元傳播”,讓報道在多個主流平臺刊播,產生廣泛影響。我深知新聞工作責任重大、使命神圣。今后,我將繼續當好社會發展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守望者,苦練“四力”,提升新聞質量與數量,為商州這片土地傳遞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聲音。
堅守初心,講好新聞故事
商洛市優秀新聞工作者、洛南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馮江慧
十二年前,我有幸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經過十幾年的錘煉,讓我由新聞宣傳的“門外漢”成長為一名真正“新聞人”,也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更加切身的體會:記者不僅是一份職業、一份榮光,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選擇當記者,就選擇了奉獻,哪怕前方困難重重,也必須責無旁貸、勇往直前,以戰斗的姿態、戰士的擔當,沖鋒在新聞事件現場,全心全意記錄重要時刻、感動瞬間。
2020年8月6日,洛南縣遭遇幾十年不遇的暴雨洪澇災害,道路被毀、農田被淹、通信中斷,損失慘重。我和同事們扛著設備,蹚深水、翻陡坡,徒步10多公里,第一時間到達受災最嚴重的麻坪、洛源、石門等地,采集了大量一手資料,采訪了大量鮮活事例,定格了許多感人瞬間。先后講述了洛源鎮澗坪村黨支部書記陳亞鵬與洪水賽跑撤離危險區域群眾,石門鎮留題村監委會主任胡念軍在洪災中舍己為人等20多個展現救災一線的感人故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行千山萬水、入千家萬戶,才能厚植為民情懷,記錄時代變遷。”記者永遠都在采訪路上,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是記者奔赴的方向。
2019年冬日的一天,我到麻坪鎮采訪食用菌產業。在麻坪鎮峪口村,我們了解到一個信息:王新富是一個上門女婿,當時妻子已經因病離世6年了,但6年來他不離不棄,精心照料著90多歲的岳祖父和70多歲的岳父母,用真情和勇氣撐起風雨飄搖的家。此后的一段時間,我們多次來到王新富家里,跟蹤拍攝了王新富日常照顧一家老小生活起居的畫面,創作了電視消息《上門女婿王新富:妻子離世 悉心照料三位老人不離棄》。節目播出后,激起了受眾的情感共鳴,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弘揚了孝老愛親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這些年,我采訪過許許多多的先進典型,他們中有連續 27個春節值守工作崗位,用辛勤守護人民“亮堂年”的變電運維班班長羅福民,有心懷大愛、為困難群眾免費理發15年的農家婦女段云霞,有立志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策,大力推廣農業全程機械化的種糧大戶何超……他們的背后是一個個“正能量”的故事,激勵著我在新聞戰線堅守初心,奮勇直前。
“腳行萬里眼自開,思如大江筆如鋒。”在多年的記者生涯中,我不斷錘煉“四力”,讓自己對新聞事業保持熱情,對新聞事件保持敏銳,以堅實的腳力、明亮的眼力、睿智的腦力、深耕的筆力,用心用情講好洛南發展故事,努力創作優秀新聞作品。
一次次有效的嘗試,一篇篇成功的報道,讓我體會到了做一名記者的苦與樂,也更加堅定了我在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的信心和決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始終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積極錘煉“四力”、增強本領,努力做一名有責任感、使命感的新聞工作者,創作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講好洛南新時代發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