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農家樂調查
本網訊 (記者 楊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詩人陶淵明對農家愉快勞作的生動描寫。如今,去感受農家生活的城里人越來越多。吃農家菜,住農家小院,感受農村自然清幽的生活氛圍,已成為眾多游客消除勞累的首選。
商洛地處秦嶺南麓,清新、原始的自然風光,為商洛鄉村旅游引來了大批旅游者,而淳樸清幽的農家樂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據市旅游局統計,僅去年“十一”期間,全市各農家樂經營戶共接待旅游者48.55萬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總量的45.6%。商南任家溝、太子坪,柞水東甘溝、姜家溝、鳳凰古鎮,丹鳳萬灣,鎮安云鎮等農家樂幾乎天天爆滿。據不完全統計,全市農家樂就有900多家。
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迅猛,必將推動商洛經濟社會的發展。但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商洛農家樂內容雷同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大多數是大同小異地圍繞吃農家飯、垂釣等做文章,沒有凸顯自身特色。
內容單一發展需要特色
到農家樂做什么?大多數人都會回答吃飯、搓麻將、打牌、釣魚。
采訪發現,商洛很多“農家樂”都僅僅局限于“幾間房子,幾張桌子,喝喝茶水,打打麻將”的經營模式,缺乏整體的策劃包裝,缺少鄉村文化內涵,沒能體現出商洛的特色。
“這里的風景是很美的,但休閑方式、項目千篇一律,每一家都差不多。”孫敏是中國旅行社的導游,她帶團去過很多地方,“菜式都差不多,項目也雷同。”孫敏說,“有特色的才能令游客難忘。像西安戶縣等地方的農家樂,山泉淋浴、松林餐廳,把地方風俗通過各種展示形式,搬進休閑觀光點,很受游客的歡迎。”
她認為,農家樂是新興的旅游休閑形式,是農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松、愉悅精神的休閑旅游方式。如果只是把城里的餐桌搬到農村,拉個會煮面條的過來做飯,吃碗農家面,就失去了農家樂本身的意義。
“什么土雞、高山放養雞,其實就是雞,再怎么做也做不出花兒來。”孫敏直言不諱地說,“吃倒不是重點,現在到農家樂已經不滿足于吃吃喝喝,需要多樣的休閑方式,最好能體驗到不同的風俗,而不是吃一樣的菜,看一樣的山山水水,那樣就太沒意思了。”
有旅客建議,商洛核桃、板栗非常有名,把這些特色融入到農家樂當中,譬如在農家樂建個采摘園,在合適的季節組織簡單的農事、采摘等活動,讓游客感到心情愉悅的同時也能體驗農活的樂趣。一些市民更指出,我市部分縣區大面積種茶制茶,如果能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特點,精心設置一些獨特的體驗和學習項目,如讓人在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的過程中,更多地感受茶文化,“農家樂”就會更吸引游客。
配套不齊管理服務有待提高
據了解,目前,我市農家樂消費群體主要還是本地人,外來游客所占比重并不多。仙娥湖農家樂經營者告訴記者,“每到周末,這里的游客要比平時多一倍,來這里吃飯的多是景區附近的城里人,吃完飯也就回去了。”她說,“受交通、地下排污管道的限制,配套設施不夠齊全,能讓游客留宿的沒有幾家。”
白嶺村村支書徐民娃是村里第一個開農家樂的,不少村民看到收入可觀,也相繼效仿,發展到現在,經政府授牌的已經20多家了。他說,這里的農家樂雖然都很集中,但多數農戶都是你發展你的、我發展我的,互不往來,沒有規范統一的組織管理。另外,農家樂位于山區,招工比較難,游客多的時候忙不過來,所以服務質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游客游玩的興致。
調查發現,很多游客對農家菜的衛生狀況表示擔憂。一些農莊廚房設備簡陋,缺乏基本消毒設施。不少農家樂對服務人員的服務禮儀舉止要求不高,只是“家庭式”運作。
雖然我市農家樂發展很快,但叫得響、較有名氣讓人難以忘記的卻寥寥無幾,農家樂基本處于一種松散的自由狀態。另外,對農家樂的宣傳,也有很大不足,在很多地方,只有農家樂老板的親朋好友或附近城鎮市民才有機會來體驗,而大部分外來游客很難找到這些“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