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張少英 史正鋒)日前,洛南縣申報的洛南手工掛面制作技藝、沉香傳說、洛南擔芯子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繼洛南靜板書、倉頡造字、谷雨公祭倉頡典禮入選省第二批非遺名錄后,洛南縣再次被列入省級的非遺保護項目。目前,洛南縣被列入非遺名錄累計為國家級1個(洛南靜板書),省級6個,市級10個(民間木偶、民間嗩吶、糧食畫、麥稈畫及省級6個),累計數量位居全市第一。
洛南縣手工掛面制作始于西漢,是勞動人民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創造的一種民間食品,相傳曾為貢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傳承鼎盛時期,所需制作器有長型大木案、大瓷盆、木架子、面梁子、面筷子、面窖子、面墜子、面尺子、切面刀等。所用面粉為人工加工,經和面、起揉、醒面、碾搟、盤條、醒面、吊掛、晾曬、包裝等1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白、細、韌、筋、香”等特點,因口感爽滑筋道而享譽三秦。其工藝復雜獨特、流程連貫性強,內涵底蘊深奧,有很強的傳承性,為民間瀕臨滅絕的一種獨特飲食文化?!冻料銈髡f》為流傳于洛南境內的民間故事,以江南才子劉彥昌與華山三圣母締結姻緣后皇榜高中,被派往洛州任知縣所發生的系列天上人間、悲歡離合故事為內容,主要故事有《劉峪遇蟒》、《寶蓮燈保平安》、《仙橋送子》、《書堂山學藝》、《劈山救母》、《保安的故事》、《牛皮洞的故事》等。該故事從唐代流傳至今,《劈山救母》、《二堂舍子》、《洛南靜板書三圣母》等說唱藝術劇目至今仍在演出。名勝古跡有寶蓮燈掛燈洞、書堂山沉香廟、練武場、舍身崖、黑龍潭,麻坪磨斧石、試斧石、玉虛洞牛皮洞、巡檢老君洞、蝗蟲廟南學、秦官寶墓等,為洛南人民口頭創作、口耳相傳的語言藝術,它既是洛南人民勞動生活、思想感情的表露,也是其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的展現,充分表現出勞動人民正直樸實、勤勞善良、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堵迥蠐咀印穼訇兾髅耖g傳統社火藝術形式之一,主要流傳于洛南景村、古城、永豐、保安、麻坪、石門等鎮,據調查西北五?。▍^)均未發現,堪稱傳統民間社火藝術一絕。洛南擔芯子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咸豐年間(1851年左右)就在洛南鄉村盛行,屬洛南土生土長、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由山村莊戶人家在新春、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元霄節之時,走村串戶助興取樂表演,內容多為《牛郎趕織女》故事,表演時由一名壯年扮成牛郎,肩挑七尺扁擔,擔上站立金哥、玉妹兩名幼童,伴隨嗩納曲牌和社火鑼鼓,圍繞裝扮的雷公、電母、千里眼、順風耳、李天王、楊二郎及8至10名天兵,表演一出織女被抓回天宮,牛郎擔挑兒女追趕的情景。扁擔不翻不倒,給人以奇妙、迷幻之感,以其獨特稀有的藝術形式、神奇玄妙的制作、宏大的氣勢以及熱鬧娛悅的場面,頗受群眾喜愛。先后榮獲西北五?。▍^)30家城市電視臺舉辦的《大西北風情》聯播評獎一等獎、陜西電視臺優秀文藝節目一等獎等,并在陜西電視臺《臘月、正月》特別節目播出,使這朵民間傳統藝術奇葩大放異彩。
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和空間,它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