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 缺乏主導型產業
主持人:我覺得這些年商洛確確實實在文化節方面很積極主動,而且步子也很大,在商洛開展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都有哪些有利條件和優勢呢?
劉淑慧:因為商洛地處秦嶺腹地,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秦楚文化在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商洛文化。一是紅色文化資源,這是我們的優勢,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二是古遺址文化資源,省以上文保單位達到了20多處。三是文化旅游資源,商洛文化旅游產業極具開發優勢,被譽為西安第二生活區,因為我們七個縣區都在秦嶺腹地,所以我們說是“秦嶺最美是商洛”一點都不夸張,也當之無愧。
主持人:就是在秦嶺的中間。
劉淑慧:商洛又被譽為峽谷名都,還有動植物王國的牛背梁,還有鬼斧神工,被譽為北國奇觀的柞水溶洞,還有西北第一漂的丹江漂流,有稱之為小武當的道教名山天柱山,還有老君山,有水天一色的天鵝湖。
主持人:您說的自然風景區對于西安的市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很多西安的朋友都會在周末的時候去商洛。
劉淑慧:我們作為西安的第二生活區是當之無愧的。四是商洛文化歷史資源,這里秦雄楚秀,融南北之文化,是文學之鄉、戲劇之鄉,唐朝白居易七年有三次去商洛,留下了很多挺好的詩歌。
主持人:詩人也是很愛商洛的。
劉淑慧:從古到今作家都是很愛商洛的,留下了很多的千古名篇,像賈平凹先生就是商洛的丹鳳縣人,商洛的作家群也享譽全國。商洛還有一些著名的曲目唱遍大江南北。五是民俗文化資源,商洛的民俗文化獨特多樣,秦嶺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商洛屬于地理上的南北過渡地帶,這也是文化上的過渡地帶。
主持人:您剛才說到的秦雄楚秀都是在我們這兒交流著。
劉淑慧:對,可以說是“八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主持人:優勢很大,在商洛搞文化產業優勢很大,有利條件也很多,目前部長感覺這項工作當中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劉淑慧:一是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方面,近年來各級政府對基層文化設施投入力度在不斷的加大,相繼建成了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書屋,也配備了音像器材以及鑼鼓等文化設施,但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人民的娛樂方式還比較單一,缺乏新意,對于現有的文化設施缺乏管理滯后,絕大多數由于經費困難沒有設置專人管理,雖然很少簡單簡陋,但缺少人的管理。還有開放時間少,有其物而不能盡其用,作用發揮也不夠大,還有的是圖書資料更新過慢,多數過時了,有的使用價值科普類圖書太少,缺少影視資料,這是第一個困難。
二是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據統計截止到去年年底,市上文化產業機構是674個,從業人員有6340名,資產總值7.3億,這是很小的一部分,比重很小。雖然全市文化產業總產出增加值還有營業利潤以及稅金2010年與2009年相比較分別增長了29.96%、29%、18.7%和28.9%,但是相對絕對數還很小。
主持人:雖然有增長,但是基數比較小。
劉淑慧:這個也說明了我市文化產業底子薄,產業化層次低,結構也不合理,文化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小,特別是核心層文化企業小,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除報紙、廣電、新華書店等國有企業外,規模以上的企業基本上沒有。文化產品經營主要集中在休閑娛樂、圖書音像發行、電影、廣告制作等領域,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項目還是比較小,很多門類特別是科技要求高的門類還是空白。現在缺乏主導型產業的引領,現有產業規模小,產業發展也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分布也不經營。一開始的時候思路也不是很明確,這個是隨著發展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