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周天文)“努力破解社會管理難題,全力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這是今年中省對各級政法機關提出的明確要求。圍繞這一總體目標,我市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各級政法機關按照中省要求,通過實施抓源頭治理、抓分析研判、抓基層基礎、抓機制創新、抓考核獎懲等五大舉措,深入推進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全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營造團結和諧穩定社會環境。
抓源頭治理,深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堅持源頭治理,把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因素的發生作為工作的關鍵環節,不斷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出臺了《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辦法》,實行重大項目經濟效益與穩定風險“雙評估”,建立健全了項目報備、專家論證、預警研判、檔案管理、責任倒查“五項工作機制”,促進了穩評工作規范化開展。堅持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建立并落實了社會穩定隱患排查登記制度、領導包抓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突出問題制度和重點領域突出問題處理及重點利益群體教育穩控制度。今年已對46個重大項目進行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事前評估率達100%,事后穩定率達到92%以上,有力推動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順利開展。
抓分析研判,推進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常態化、規范化。認真開展社會穩定輿情分析研判,制定了《社會輿情分析研判工作實施辦法》、《關于做好當前穩定形勢分析研判工作的通知》,要求縣(區)和鎮(辦)每周召開一次穩定形勢分析研判會,及時匯總上報分析研判情況,今年共召開社會穩定分析研判會200多次,對重大涉穩問題進行了及時妥善處置;建立健全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制定了《關于以縣(區)為重點進一步推動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應急處置工作必須做到認真總結抓好經驗教訓、修訂預案、經驗交流、專題培訓、實戰演練等“五個規定性動作”,為科學應對、穩妥處置重大突發事件打牢基礎;進一步加大社會矛盾排查化解的力度、密度、深度,確保各類社會矛盾發現得早、化解得好。建立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政法、綜治、維穩、信訪和政府法制部門綜合協調,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全覆蓋的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健全了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三級工作網絡。市、縣(區)建立了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級綜治部門也健全了大調解工作領導機構。在全市部署開展了“百日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實行村(社區)每周、鎮(辦)每半月、縣(區)每月對轄區的矛盾糾紛進行一次集中排查化解,并逐人逐項建立排查調處工作檔案。開展了信訪“三無縣”創建活動和領導接訪“一卡通”制度,完善了《領導干部接訪下訪約訪回訪工作長效機制》等制度,認真落實領導干部包抓信訪事項銷號約談制度,著力抓好非訪集訪訴求處理。今年共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7500余件。排查化解不穩定因素60余件。中省交辦41件信訪積案已化解息訴32件,9件正在化解之中,有力維護了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抓基層基礎,夯實綜治維穩工作根基。建立了“一站兩廳兩中心”服務平臺,在7縣(區)全部設立了社會管理服務大廳和信訪接待大廳,在126個鎮(辦)全部設立了社會管理便民服務中心和綜治維穩工作中心,在村、社區設立了社會管理綜合服務站。全面推行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會服務中心“三位一體”管理模式,促進了基層服務管理信息化、規范化、精細化。加強基層綜治維穩工作力量,為全市126個鎮辦全部配備了正科級綜治辦主任,副科級司法所長、法庭庭長、派出所長。加大基層政法經費保障力度,建立了政法經費分類保障機制,落實了政法部門公用經費保障標準,市、縣(區)委政法委辦公經費、涉法涉訴救助資金、政法綜治維穩工作專項經費等基本得到落實,維穩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舉辦了全市鎮(辦)綜治辦主任培訓班,綜治維穩工作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大社會治安防控網絡建設,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市治安防控體系“853工程”建設的意見》,推進街面防控網、社區防控網、單位內部防控網、視頻監控網、區域警務協作網、“虛擬社會”防控網等“八張網”建設和五項機制建設,在全市基本形成了點線面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網上網下結合的動態社會治安防控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