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求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山陽縣著力加快新農村示范村建設的生動實踐,就是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又一例證。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關鍵性問題,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8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建成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即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莊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即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并受到基本教育;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五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基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基于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基于鞏固農村改革發展成果、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提出來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尋找出路、通過創新促進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重要選擇,是推動農村同步邁進小康社會的綜合措施,更是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始終著眼城鄉發展一體化這一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始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只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我市廣大農村一定能如期邁進全面小康社會。(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