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書堂 劉婷 李小龍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依托,是長期穩定脫貧的重要保證,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實施產業脫貧,就是要把產業與貧困戶深度融合,通過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主導產業,創造新的增收點,增強“造血”能力,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問題。
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市牢牢把握產業發展這一關鍵,根據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空間、環境容量等因素,充分發掘自身比較優勢,重點培育發展食用菌、茶葉、核桃、中藥材等傳統特色產業和光伏發電、鄉村旅游等新型產業,積極構建金融、科技、人才、市場等方面的支撐保障體系,探索了一批務實管用的脫貧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商洛特色的脫貧攻堅新路子。有了產業帶動,一大批易地搬遷人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有了產業支撐,一大批貧困人口實現了持續增收、摘帽脫貧;有了產業積淀,整個商洛農村朝著創新美麗幸福之路邁進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四月的山鄉,萬物勃發,如詩如畫。清晨,在商南縣試馬鎮,采茶女們把一處處茶園妝點得分外的美。錢秀萍的雙手在枝葉間舞動,一葉葉細芽飛入簍中,霎時間簍中就溢滿了綠。這位觀音堂村的村民邊采茶邊說:“每年三四月,我都會來茶園打工,每天能采兩斤新鮮芽葉,能掙100多元。除此之外,我家里還有5分地的茶樹,采摘鮮葉由茶廠收購,也能掙2000多元,整個采茶季,家里能收入5000多元。”
北緯33度,這個原本不產茶的地方如今遍地是茶園。商南茶在困境中壯大,在轉型中蛻變,已成為我市的一張名片,也是商南縣5萬多農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商南縣茶葉局局長朱先魁介紹道:“我們縣上有茶園25萬畝,可采摘的有19萬畝,去年產茶葉3900噸,產值達4.9億元。我們在大力發展茶產業的同時,把貧困戶綁在茶產業鏈上,全縣有834戶群眾將4500畝土地流轉給茶企業,戶均增收1800元,剩余勞動力還可以在茶園務工。茶企業與流轉土地的農戶簽訂配股協議,每年兌付股息,還為農戶免費提供種苗、塑料膜,扶持貧困戶建茶園,像沁園春公司去年就幫貧困戶建茶園507畝?,F在我們重點支持企業建設集茶生產加工、生態旅游、休閑觀光、品茗娛樂、茶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生態觀光園,加快茶業與農業、旅游三產融合發展。”
在我市,伴隨著農村傳統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有機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融合型新業態也得到蓬勃發展,成為破解農民增收難的“金鑰匙”。各地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把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柞水縣朱家灣村過去是個窮山溝,基礎設施落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而如今,一座座布局整齊的樓院掩映在綠樹中,蜿蜒的步行道將各具情調的庭院連在一起,石橋下溪水潺潺,花草樹木交相輝映,勝似小橋流水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近年來,村上依托牛背梁景區,立足臨近西安的地理優勢,走經濟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對村落進行重新定位,秉承“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創造創新為徑、古樸村落為形”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著力打造集休閑、觀光、度假、養生、怡情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服務體系。引進旅游企業12家,發展農家樂集群12處153家。朱家灣村村支書胡平志介紹道:“我們村上現在有800多人參與旅游業,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6000多人。去年,接待旅客10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億元,人均旅游收入1.34萬元,村容村貌美化了,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一批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全市栽培食用菌1.62億袋、茶園49.09萬畝,養殖生豬161.35萬頭、土雞144.33萬只,發展核桃示范園330.15萬畝、中藥材202.67萬畝、板栗99.67萬畝、蔬菜23.6萬畝。2017年,全市產業脫貧14438戶55087人,占脫貧總人口的58%。產業脫貧工作在全省年度考核中位居第一。
創新模式利益聯結
走進鎮安縣天洋華康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就能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食用菌菌袋裝料,五六個工人一組,嫻熟地裝好代料,然后搬去消毒。公司負責人袁業華說:“我們公司是去年建成投產的,按照‘借袋還菇’‘產業托管’的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公司制好菌袋后賣給貧困戶,并提供大棚,出菇采摘后,公司保底回收扣掉菌袋成本,剩下的錢歸貧困戶。有些貧困戶不愿意自己經營,可以和公司風險共擔,貧困戶買了菌袋后,由公司統一管理經營,約定貧困戶必須到公司務工,公司按照男勞力每天100元,女勞力每天80元出工錢,出菇后的收入按照比例分紅。除此之外,還有40戶貧困戶將爭取到的產業扶持資金拿到公司入股,每季度分紅200元,第一批分紅已經發到貧困戶手里了。”這是我市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一個縮影。
企業家們深知,只有不斷創新模式,把貧困群眾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緊緊聯結起來,才能獲得雙贏。
丹鳳縣華茂牧業有限公司與省供銷集團合作,承載1330戶貧困戶,融入肉雞產業鏈實現精準脫貧,成了全省推廣的成功典范。
商南海鑫公司,創出了“借袋還菇”產業脫貧帶動模式,按照食用菌“百萬袋”循環生產方式,帶動富水鎮黑漆河村55%的貧困戶加入公司發展香菇產業。
丹鳳民樂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依托設施蔬菜、代料香菇、活性炭加工和鄉村旅游產業,吸納周邊350戶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
丹鳳縣華薇茶葉公司,引領武關鎮毛坪村42戶貧困戶自建茶園382畝,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
我市各地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扶持為杠桿、以收益為紐帶,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信用合作、訂單收購、折股量化、利益分享等方式,探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推行以“政府引領、主體帶動、農戶發力”為核心的“政府+龍頭企業+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新模式,實現了龍頭企業“扶持帶動到戶、效益收益到戶”的目的。
突破瓶頸任重道遠
我市的產業脫貧工作初顯成效,勢頭強勁,但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有效解決好這些問題,是企業和群眾的共同心愿。
洛南縣石坡鎮桑坪村80后青年白龍流轉了200畝地發展黃花菜產業,去年純利潤十幾萬元錢,如果擴大種植規模,建晾曬場、冷庫和加工廠,還需要100萬元,白龍只有30多萬元,面臨資金難題。白龍說:“發展產業需要大量資金,融資是個大問題,銀行貸款需要抵押,手續也很繁瑣,我自己的產業規模小,沒有抵押物,所以配套設施一直沒有建好。”這種現象在全市不少。發展特色產業投入大、回收慢、風險高,需要大量扶持資金,中、省投資力度小,市縣雖已投入一定扶持資金,但仍然滿足不了產業發展的需要,大部分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發展資金嚴重短缺,金融機構惜貸、農業保險覆蓋面窄。
商州區板橋鎮七星村耕地資源少,優勢主導產業不明晰。村支書賈忠凱介紹:“村上有600多畝核桃樹,因為種苗問題常年不掛果,村上想發展中藥材產業,砍掉核桃樹太可惜,村上想把地流轉回來,找企業運作給核桃樹高接換優,部分村民不理解,流轉費要的太高,企業接受不了。今年村上發展了110畝杭白菊,也是單打獨斗,組織化、規?;潭鹊?。”在我市有不少的邊遠落后村子都存在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品種提純和改良任務量大的現象,整體管理比較粗放,產業規模小、產量低、效益差。
在一些鎮村,產業發展帶動方式方法創新不夠,許多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村產權關系不明,“三變”改革剛剛起步,存在集體資源缺乏、資源閑置沉睡、集體資產監管缺位等問題。
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全市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僅33個,數量少、規模小。缺乏帶動力強的經營主體和從事農特產品精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優勢產品少,部分扶貧產業缺乏主推品種,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有限,產品加工滯后,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市場銷售渠道狹窄、營銷手段落后,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難以有效提升。
聚合力量做優做強
產業興則農村興。盡管我市產業脫貧任務艱巨,產業發展存在一些瓶頸和困難,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社會對脫貧攻堅工作高度重視,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這為我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我市是傳統的農業市,農業農村工作基礎比較扎實,多年來積累了一些可復制的典型和經驗,創建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這一金字招牌,完全可以借勢而上,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精準選擇產業是前提。過去,丹鳳縣土門鎮長沙溝村的主導產業不明晰,村民要不外出打工,要不各自發展產業,單打獨斗。村支書索志恒說:“近幾年,我們村根據鎮上的整體規劃,結合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確立了大櫻桃、冬棗、大蒜等產業,建成100畝的野山果采摘園,今年還準備流轉1800畝地種植五味子,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幫助村民增收,現在村上的主導產業發展迅猛,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和規模,避免產業同質化問題,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堅持長中短結合,既注重培育市場前景好、效益穩定的中長期收益產業,又注重發展周期短、見效快的短平快產業。這一共識在全市上下業已形成,并付諸實踐。
培育引進產業脫貧人才隊伍是保障。針對我市一些鎮村產業管理粗放,標準化管理滯后的情況,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多渠道、多層次引進培養一批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發展等亟需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充實基層農技機構力量,組建種植、養殖、林果等產業脫貧專家服務團,及時解決產業發展技術難題”。
實施帶動式脫貧是關鍵。柞水縣曹坪鎮九間房村是高寒邊遠山區,群眾發展產業技術、管理、銷路都是問題。村支書呂道杰說:“我們引進了柞水縣旅投公司和柞水縣秦茂農林有限公司在村上發展產業,流轉439畝地種植菊花,帶動140戶貧困戶入股分紅,種植3萬袋木耳,帶動20戶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合作社、產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穩定帶動關系是長效之舉。“三帶一創”產業精準脫貧機制是我市探索的比較成熟的產業扶貧模式,我市正在持續探索、不斷深化這一機制,通過建立完善貧困戶和帶動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這個核心,把貧困戶牢牢鑲嵌在產業鏈條上,有效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技術、資金、產品銷路等難題,實現貧困戶與帶動主體的“互利共贏”。同時,各級金融機構也在創新“產業貸”產品,落實“農戶貸”政策,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保險和小額扶貧保險,為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保駕護航。
據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市一批支持產業脫貧的政策開始啟動,政策效應即將釋放。政策統籌、項目設置、資金使用、人力調配、信息共享等協同推進的工作局面已經形成,黨委總攬、政府主導、各方同向、干部真幫、群眾實干、村村興產業、戶戶增收入的產業脫貧新高潮正在全面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