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江波
說起張祖平,熟悉他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他出生農村,學習農學,從事農業,服務農民,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他勇挑重擔、沖鋒在前,走村入戶、了解實情;在農業技術推廣上,他創新思路、開拓進取、真心為民、矢志不渝。幾十年的農村工作,他對農民了解深刻,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我來自農村,我是農民的兒子,我所做的一切都要對得起農民。”張祖平經常這樣說,同樣也堅持這樣做。過去的30余年,張祖平絲毫不敢懈怠,始終奔走于田間地頭,為農民解難題,為農業添活力。在張祖平任鎮安縣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期間,積極為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建言獻策,參與各類調研數十次,參與撰寫調研報告10余篇以上。主持的“商洛市農作物新品種區域布局思考”“商洛市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面臨的問題與對策”“鎮安縣農作物良種推廣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等多項調研課題,為商洛市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出了許多觀點建議,深受領導和專家的重視和肯定。
鎮安秦綠菌業食品有限公司的不斷發展,就是張祖平打造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為了推動食用菌產業建設,張祖平在每一個產業基地,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黑木耳塔式栽培技術在全縣多個鎮得到應用和推廣,僅僅鎮安秦綠菌業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去年產值達4000余萬元。“通過這些關鍵技術的應用,全縣食用菌產業獲得了蓬勃的發展,特別是鎮安黑木耳品牌,逐漸在全省乃至全國叫響。”張祖平十分自豪:“我們還在全縣積極推廣天麻種植、農作物套種、品種換代等工作,合理安排種植茬口,普及多種高效種植模式。”
除了打造食用菌產業園,張祖平還特別關注中藥材發展,積極扶持陳敬意、王發根等中藥材種植大戶發展白及、黃芩等中藥材,多次組織種植大戶前往楊凌、寶雞學習種植技術,因地制宜改良技術,以此來優化品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