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二○二一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綜述
本報通訊員 王關珍
2021年,我市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創新實施了一批具有商洛特色優勢的改革事項,謀劃推動了一批關乎當前、影響長遠的務實舉措,改革成效不斷凸顯,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譜寫出激情澎湃的華麗樂章。
聚焦高質量抓改革
增強經濟動能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我市堅持以綠色循環為方向、以產業集群為引領、以重大項目為支撐,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向上。
深化產業發展機制改革。出臺《商洛市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二十條措施》,著力打造“3+N”綠色產業體系和17個重點產業鏈,商南縣茶葉、狝猴桃入選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去年全市新增市場主體1.54萬戶、“五上”企業159家,生產總值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2%、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7.7%和11.1%,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邁入全省第一方陣。深入實施重點產業“鏈長制”,現代材料、現代醫藥、綠色食品三大工業支柱產業產值增長24%。堅持“項目為王”理念,健全項目建設推進機制,常態化開展重點項目集中開工、觀摩拉練等活動,大抓項目、快上項目在全市蔚然成風。
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與西安、南京、楊凌等地簽訂科技合作協議,成立秦創原(商洛)創新促進中心,市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上線運行,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0家,培訓認定高新服務技術企業15家。建立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完成技術交易合同34項,成交額1.72億元,解決超細二硫化鉬生產工藝等“卡脖子”技術35項,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持續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在全省率先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盟,山陽縣城關街辦卜吉河社區、鎮安縣云蓋寺鎮巖灣村、柞水縣下梁鎮老庵寺村被省農業農村廳命名為省級集體經濟示范村。推行“五強化五確保”,加強動態監測和預警幫扶,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丹鳳縣打好家庭農場發展“3456”機制組合拳被省長趙一德批示肯定,被省農業農村廳命名為家庭農場省級示范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經驗作為地方典型被《中國脫貧攻堅精神》收錄。山陽縣建成大數據防返貧監測平臺,將所有農戶納入監測范圍,被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專題報道。鎮安縣“335”農村改廁模式入選全省十大典型案例。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通過強化“三個三”等創新舉措,穩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受到省財政廳通報表彰。推進“稅費種+業務事項”征管閉環管理機制,創新推行稅收管理員“一冊三碼”管理模式、納稅人分類分級管理的做法被新華網等媒體報道。
聚焦優環境抓改革激發發展活力
環境是投資的“風向標”、發展的“晴雨表”。我市像愛護生命一樣建設營商環境,像守護健康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大大激發了發展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了《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改革實施方案》《加快優化營商環境二十六條措施》,建立健全市縣區長與企業家早餐會制度、營商環境舉報投訴限時辦理制度、營商環境輿情回應關切制度等,聚力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通過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市縣兩級累計劃轉事項2133項。通過信息共享、業務集成、全程代辦等方式,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制定主題套餐399項,群眾滿意率99%。探索“互聯網+監管”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貫通市縣鎮的智慧監管平臺,對全市12萬戶市場主體、3萬多重點對象實行大數據、信息化、遠程監管。
深化開放招商體制改革。堅持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兩端發力,把招商引資列為“一號工程”,實行領導帶頭、縣區主攻、專班推進、部門協同的招商機制,創新“引落育用”回環式招引模式。去年全市共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8家、中國500強企業13家,招商引資到位資金906.1億元,增長20.96%。“三個精準”外貿新模式的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1+11”協調推進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著力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區。建立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的“雙查”工作機制。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省第一,連續5年進入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被授予“中國氣候康養之都”稱號。柞水縣聚焦木耳優勢打造首位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國家發改委的經典案例,被命名為全國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聚焦惠民生抓改革提升幸福指數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群眾的口碑就是改革的豐碑。我市聚焦廣大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舉措,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做起,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全面落實中央“雙減”政策,569所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完善中小學招生制度改革,實現市內中小學網上招錄,商南縣入選全省“幼小銜接”實驗區。
深化衛健領域改革。建立健康商洛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丹鳳、鎮安兩個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全面推行以二代居民身份證、院內就診卡、居民健康卡為核心的“一卡通”實名制就診服務模式。
深化文旅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產業融合,商南縣入選“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榮獲全省森林旅游示范縣稱號。我市躋身中國鄉村振興新聞傳播影響力百強市。商南金絲峽鎮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山陽法官廟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聚焦善治理抓改革彰顯公平正義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我市堅持發揚民主、依法治理,著力抓好順應群眾期待的事實、創新治理方法的要事,公平正義更加彰顯。
推進民主法治領域改革。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穩步推進《商洛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商洛市養犬管理條例》立法項目。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黨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統戰+”模式,引導民營企業家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柞水縣金米村被命名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推進司法監督體制改革。探索公安機關派駐法治員制度,推行刑事案件“兩統一”工作機制,建立執法公開“四項機制”接受監督。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案卡周校對、案件月分析、案卷季評查監督模式,嚴格落實民商事案件正副卷一并調閱制度。市中級人民法院出臺規范“四類案件”監督管理辦法、常見刑事案件證據標準指引等11項制度,進一步加強執法司法制約監督。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改革。在鎮安縣試點、全市推行“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1844”機制,被《人民日報》《法治日報》《陜西日報》等主流媒體刊載報道,被評為全省優秀改革案例。探索建立的防汛救災“人盯人”防搶撤工作機制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鎮安縣《構筑“六長”管理農村社會治理長效機制的創新探索》榮獲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優秀案例。推行“最多訪一次”制度改革,法治信訪、責任信訪、陽光信訪三大品牌建設保持全省領先。
聚焦強黨建抓改革優化政治生態
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方式。我市始終堅持以黨建制度改革為統領,在建上抓拓展,在用上下功夫,在強上求實效,推動政治生態更加清朗。
深化基層黨建改革。實行縣區委書記領辦基層黨建五件實事、市直機關黨建項目化管理機制,市縣聯動實施黨建項目55個,實施黨建項目化管理的做法被中組部《黨建研究》刊發。出臺發揮“兩個作用”五條措施,創新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選派工作,812個重點村選派第一書記實現全覆蓋。
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實施“商山英才”計劃,組織76支人才服務團,開展點對點技術服務178人次、服務企業163家,我市人才服務團帶動鄉村振興的做法被《中國人才報》報道。
深化紀監體制改革。持續提升“三化”建設水平,不斷完善鎮案縣審、提級辦理、交叉辦案、辦案協作區等制度。推行清單化明重點、單元制聚合力、項目化抓推進的機制,做實做細政治監督,推進黨風政風持續好轉。
風正好揚帆,奮進正當時。2022年是商洛建設“一都四區”的起步之年,改革之于商洛更重要、更緊迫。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將以披荊斬棘的勇氣、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厲風行的作風推進改革,為打造“一都四區”匯聚起磅礴之力,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