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陜西日報記者 劉居星 屈荔鵬)6月9日至10日,草木蒼翠的秦嶺山間,迎來了來自青、甘、陜、豫、鄂、川、渝的一眾“游客”。六省一市政協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相聚陜西,不只為參觀,還為了共話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并在協商研討中形成了六省一市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聯動機制。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廣義的秦嶺包括秦嶺、巴山、西傾山及岷山的一部分,全長約1600公里,覆蓋青、甘、陜、豫、鄂、川、渝六省一市,輻射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五大城市群,是中華大地一山(秦嶺)兩水(長江、黃河)核心生態圈的樞紐。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事關秦嶺地區省市發展,事關全國生態環境大局。然而,由于涉秦嶺七省市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等存在差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發展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的問題十分突出。
去年全國兩會上,馬中平等10名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關于推進秦嶺生態保護和環秦嶺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建議推動秦嶺生態保護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將構建環秦嶺經濟圈作為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這件提案被全國政協遴選為年度重點提案。
為辦理好該提案,全國政協提案委會同承辦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組成調研組,赴甘肅、陜西兩省開展督辦調研后,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提交了調研報告,總結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其中一項重要建議,就是推動六省一市政協建立協商聯動機制。
6月9日首次在陜西召開的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會,就是落實2021年全國政協督辦相關重點提案形成的重要成果。會議決定建立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聯動機制,在全國政協指導下,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重要作用,從政協角度選取需要加強跨區域合作的議題,積極開展協商議政活動,通過調研報告、專題報告、聯名提案、大會發言、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向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反映會議成果,為推進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參考。該機制的形成,對于促進國家層面開展大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體化頂層設計,加強區域協調聯動、共同推進秦嶺水資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依托本次會議建立的協商聯動機制,今后六省一市政協將每年選取一個主題,開展實地調研,召開專題會議,聯合提出更多優質提案,為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政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