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綜述
本報記者 李小龍 王江波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新時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征程。過去五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工作總基調,整體謀劃、系統推進,為奮力打造“一都四區”、譜寫陜西現代化建設商洛新篇章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
回望這五年,一個個高光時刻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1+3+N”宣講深入商洛城鄉,走進田間院落、社區機關,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正森被中宣部評為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一帶一路”中外媒體調研行、“高質量發展看商洛”“海外華文媒體商洛行”等大型全媒體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商洛,《陜西商洛市柞水縣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商洛花鼓《情懷》榮獲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和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特別推薦劇目獎”。電影《遠山花開》斬獲第四屆北京國際兒童電影展金花獎。柞水縣朱家灣村榮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為全省唯一;
邵新江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張淑珍榮膺全省重大先進典型最高榮譽——“三秦楷模”稱號,98人榮獲“中國好人”“陜西好人”、省級道德模范稱號,“文明商洛·好人之城”的城市底色更加鮮明;
秦嶺·商洛博物館主體建成,商洛劇院完成提升改造對外開放,丹鳳縣文化藝術產業園建成開園,群眾在家門口便能享受文化盛宴;
全市規上文化企業51家,新增20家,文化產業總產值增長至9.26億元,增長約156%。
……
五年來,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基調更加鮮明、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奏響了新時代商洛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高舉偉大旗幟 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旗幟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過去五年,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等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持續加強理論武裝,凝聚黨心民心,筑牢共同思想基礎。
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市委常委班子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堅持“4·23”學習日制度,扎實開展集體學習、交流研討、實踐研學,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在深化內化轉化上求實效。
通過實施思想理論“鑄魂工程”,以抓好中心組學習、基層理論宣講和“學習強國”平臺學習應用為龍頭,不斷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
推動基層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開展縣區、市級單位中心組學習巡聽旁聽,理論學習在基層一線不斷走深走實。各級黨委(黨組)通過中心組學習研討、專題輔導講座、現場教學等方式,對標對表學、突出重點學、靈活方式學,學出了忠誠信仰,學出了使命擔當,也學出了本領素養。
建立集中宣講與常態化宣講、專業化宣講與社會力量宣講、線上宣講與線下宣講相結合的宣講模式,持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五年來,舉辦“商洛大講堂”報告會33場次,組織各類主題宣講3.8萬多場次、受眾350萬多人次。
辦好用好“學習強國”商洛學習平臺。上線兩年來,商洛平臺緊扣主題主線,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講好新時代商洛故事,訂閱量1200多萬,共發稿1.4萬多篇,全國及省級平臺采用4500多篇,閱讀量“10萬+”“100萬+”稿件100多篇。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對標“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以學在深處、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貫通落實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各項重點舉措,用心用情體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傾力傾情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不斷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群眾、防范化解風險的本領。
奏響奮進鼓點 主流聲音更加強勁高昂
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
五年來,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中心工作到哪里、受眾在哪里,輿論陣地就在哪里,統籌對內對外、網上網下,實施主流輿論“強音”工程,講好商洛故事,唱響商洛聲音,多角度、廣覆蓋展現商洛兒女風雨同舟、攻堅克難的英雄群像,凝聚了齊心協力、團結奮進的強大合力。
“二十大精神在商洛”“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扎實開展‘三個年’活動 譜寫商洛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市、縣區媒體聚焦改革開放4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二十大等重要節點和重大活動,聯動報、刊、臺、網、端各類平臺陣地,策劃開設專題專欄50多個。圍繞打造“一都四區”、西商融合、“3+N”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工作,累計刊發稿件超過10萬條。
建立健全對外宣傳聯席會議、選題策劃、聯通融合、宣傳小分隊等“四項機制”,積極拓展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聯動宣傳新空間。《商洛“一都四區”描繪高質量發展新畫卷》等8000多篇重點稿件在中央和省級媒體刊發播出,更多商洛故事、商洛聲音通過主流媒體走出陜西、唱響全國。
一篇篇稿件、一張張圖片、一段段影像,訴說著商洛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現了商洛人民拼搏奮斗的身影,映射出商洛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
近些年,商洛圍繞中國康養之都發展定位,依托“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雙茅一魯”的故鄉、秦嶺生態文化旅游節等重大外宣品牌,舉辦全國沙灘排球錦標賽、全國紀實散文征文大賽暨散文名家采風活動、陜西丹鳳首屆紅酒節等文化活動40多場次,舉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98場次,商洛對外形象更加全面、立體、鮮活。
加快構建市域全媒體傳播體系。建成達標全市7縣區融媒體中心,形成了多元發聲、融合傳播的新格局。高質高效推進紀錄小康工程,柞水縣入選全國“紀錄小康工程”試點縣,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市級媒體融合改革開局起步、加快推進,初步形成了符合媒體融合發展規律、貼合商洛發展實際的市級媒體融合改革思路和實施路徑。
扎實推進網絡綜合治理。主動回應網民關切,核查疏通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一系列難點、堵點、痛點問題。特別是在三年疫情防控中,線上線下聯動開展熱點問題引導,有力配合了全市工作大局。建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預警和應急指揮平臺,全市網絡安全屏障更加堅固。扎實開展“網劍”“清朗”“網絡水軍”等專項整治,網絡生態持續凈化優化。
涵養新風正氣 文明之風澤潤商山洛水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五年來,商洛舉全市之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深入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工程,全面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持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全市上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全市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持續優化“網格化、精細化、智慧化、法治化”創文工作機制,開展“愛我商洛”主題實踐活動,不斷激發廣大市民主人翁意識,全市動員、全域覆蓋、全民參與、全力推進的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縣級以上文明鎮、村達到89.7%和52.6%。建設市、縣、鎮家風館、家風小區、家風園17個,開展各類家風、家訓傳承活動2000多次,城鄉群眾守望相助、崇德向善蔚然成風。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中心城區大中型餐飲行業全面使用公勺公筷,扎實開展“車讓人、人守規”文明交通實踐行動,文明之風在日常滴灌、見言見行中日益融入城市血脈。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實現縣、鎮、村三級全覆蓋。組建志愿服務組織1600多支,常態化了解黨政所需、群眾所盼,面向基層開展“理論宣講”“一老一小”等文明實踐宣講受眾10多萬人次。
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持續開展道德典型培樹學習宣傳活動,累計評選“商洛好人”、市級道德模范689人。定期組織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戶”“五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用身邊榜樣激勵帶動廣大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常態化開展未成年人教育,鄉村學校少年宮實現全市鎮辦全覆蓋,每年30多萬中小學生參與各類主題活動。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商洛再續華章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雄秦秀楚、商于古道、倉頡造字、商山四皓、商鞅變法……一個個特有的文化符號,無不彰顯出商洛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燦爛。
依托賈平凹、陳彥、陳倉等商洛籍文學名家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和遍布城鄉的文學愛好者隊伍,商洛以實施文化提升“強根”工程為抓手,持續繁榮文藝創作和宣傳推介,推動文藝事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欣欣向榮,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以名家大家、文學大咖引流,以精品創作、大型活動牽引,不斷放大“雙茅一魯”輻射帶動效應,不斷擴大文學商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中國作協、省作協首批中國作家“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陜西文藝家創作基地”、西影集團影視基地相繼落戶商洛。在今年的第六屆柳青文學獎評選中,商洛籍作家陳倉的長篇小說《止痛藥》、蘆芙葒的中篇小說《目擊證人》、李育善的長篇散文《走過丹江》3部作品喜獲殊榮,獲獎作品數量居全省第一方陣。
先后組織開展陜西文藝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采訪采風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國紀實散文征文大賽暨散文名家采風活動,中央和省上100多名文學名家齊聚秦嶺,感受商洛魅力,尋找創作靈感。收到全國各地作家來稿1500多篇,20多篇文學名家作品登上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藝報等中央主要媒體。商洛市獲評“中國散文之鄉”稱號。
商洛花鼓現代戲《若河》榮獲第十屆陜西省藝術節文華大獎,柞水漁鼓山歌劇《紅色谷子溝》入選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紀實文學《千里洛河》《商洛作家群探究》、長篇小說《履道》《就這一把黃土》《泥峪川》等10多部作品成功入選全省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以“三秦楷模”張淑珍先進事跡為原型的商洛花鼓劇本《張淑珍》完成大綱編寫,唱商洛、演商洛、話商洛、寫商洛等民間文風之勝更如負氧離子浸潤商洛的山山水水。2026年,第十一屆陜西省藝術節將在商洛舉辦。這些,都為商洛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提供了范本,為鑄就商洛文化新輝煌增添了無限底氣和信心。
在持續推出文藝精品的同時,先后舉辦首屆商洛原生態民歌民謠戲曲大賽、群眾書畫攝影展、清廉劇目展演等群眾性文化活動2100多場次,“三下鄉”“文化進萬家”“周周有戲看”等文化惠民活動常有、常新、常在鄉,深受群眾歡迎和好評。
扎實推進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前已建成項目6個,13個在建項目正在加快推進。洛南夜塬遺址考古發掘獲2022年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評定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項,命名第二批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3人,洛南草編入選國家級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升文化軟實力。制定出臺《商洛市文化產業發展量化管理工作指南》。2019年以來,先后實施各類文化產業項目120個,爭取省級文化產業專項扶持資金項目34個,重點打造了丹鳳棣花文創小鎮、洛南音樂小鎮、商南金絲峽文化旅游產業園等8家文化園區,其中洛南音樂小鎮等3家園區入選省級文化產業“十百千”工程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征途不已,奮斗不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將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滿懷光榮夢想、肩負使命重任,煥新出發、闖出新路,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奮力為打造“一都四區”、加快高質量發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商洛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