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國家質檢總局日前發布的暗訪結果顯示,汽車4S店使用假冒配件的情況達46%。大行其道的4S店假冒配件,怕是要給“汽車三包”潑冷水了。
國家質檢總局日前發布的暗訪結果顯示,103家汽車4S店中,有17家在維修和養護時不使用原廠配件,31家摻雜使用非原廠配件,使用假冒配件的情況達46%。
業內人士透露,4S店在維修時使用非原廠配件已成為行業“潛規則”。主要是非原廠配件價格低,4S店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再者可以通過降低維修價格的辦法留住消費者。
在銷售和維修安裝時,4S店通常會使用正廠件和質量較好的副廠件來冒充原廠件,并按原廠件價格收費。這讓消費者不僅花了冤枉錢,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那么4S店為什么要使用假冒的產品呢?究其本質,在于整車廠商絕對壟斷的維修服務體系。國內的情況是,按照整車廠商的規定,在其授權的4S店中,只能使用原廠件,也就是由汽車生產廠商直接生產或者授權委托廠商生產的配件。同時整車廠商壟斷了配件的定價權和渠道。
“汽車三包”政策明確了生產者、銷售者、修理者以及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此次“征求意見稿”即為三包政策的細化。而“來路不明”和良莠不齊的4S店汽車配件便是橫亙在“三包”面前的一大阻力。專家指出,在“三包”期內,消費者要求退換和免費維修車輛時,一個重要的證明就是,問題配件是否是在4S店進行維修保養的配件。如果4S店本身就是用副廠件來冒充原廠件,將對消費者維權造成很大的困難。
目前,不同廠家的車輛,相關質量標準、安全標準有著很大的差異,有時候即使是同一廠家不同的車型,標準也很不相同。從行業整體來看,零部件領域卻缺乏統一的標準。這也使得執行“汽車三包”的相關部門無法進行有力的監管和認證。
參與“汽車三包”細則制定的相關專家指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有三點,一是要打破整車廠商對售后市場的壟斷,形成更充分的市場競爭,保障4S店的利潤,以緩解配件混亂問題。二是要借鑒歐美國家成熟的做法,整車廠對汽車配件質量標準進行公開,各配件生產商都可以進行生產,經銷商也可以自由采購符合標準的配件。三是要解決檢測機構缺位的問題,建立公正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平衡廠家、4S店和車主之間的權責,讓問題檢測、質量鑒定和消費者維權都有一個有效的途徑。(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