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汽車業優勝劣汰的充分競爭,“市場的手”可能比一紙“三包”規定更管用。但目前我國處于汽車消費起步期,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還是需要更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持。
途徑一 完善汽車“三包”等法規,讓汽車消費者維權有依據。
曾全程參與汽車“三包”草案起草修改的中國消費者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家質檢部門曾起草過一個“三包”草案,但一直未向外公開。汽車“三包”關乎消費者、廠家、經銷商利益,早在2004年剛提出時就異常敏感。如何平衡廠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一直是“三包”政策制定的敏感區。
中消協有關負責人認為,汽車業優勝劣汰的充分競爭,“市場的手”可能比一紙“三包”規定更管用。但目前我國處于汽車消費起步期,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還是需要更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持。
途徑二 規范配件維修報廢細則。
市消協建議,汽車業出臺專業標準,最好細化到每一個零件。故障達到什么程度可以修理,什么程度需要更換。
汽車4S店的“過度修理”讓很多汽車經銷商賺取豐厚的售后維修利潤,置消費者利益于不顧。而汽車有成百上千種技術標準和零部件,絕大多數消費者無從判斷是否屬于合理的維修更換。轎車質量檢測、潤滑油檢測需花費上千元,安全氣囊可能需上萬元,有的車輛質量檢測費用是車價的2倍之多,這也導致了大量消費投訴無法解決。
途徑三 去除易損件等不在保修期范圍的霸王條款,規范整車保修時間和標準。
汽車生產廠家以自己制定的保修辦法來“打發”國內的汽車消費者,有些規定是十足的霸王條款。與一些國家普遍的4到5年的質保期相比,國內的廠商都約定俗成執行著差不多2年6萬公里的質保期。此外,易磨損的濾清器、火花塞、離合器片、雨刮片和輪胎等保修時間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