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緣由,最近關于合資自主的文章不少,微博也有相關話題熱議。算是狗尾續貂吧,也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按照經濟學界“唯市場論”的觀點,凡是被市場接受的,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都應該被認可。合資自主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個獨特產物出現有其合理性,這是毋庸置疑的。
廣本曾何等如日中天,但受累于本田既定的小企業思維方式,產品線嚴重短缺,加上日系車企的戰略重心長期放在美國,導致在華合資企業競爭力每況愈下。在此背景下,推出一個僅僅面向中國市場的全新品牌,不但滿足了中方對自有品牌和新產品的渴望,又延續了老車型的生命周期,還不會傷害母品牌,且因為技術源頭掌握在外方手中,可進可退,合資自主便成了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方案。
上汽通用五菱推寶駿品牌的原因更復雜,上轎車是這個國內第一大微車企業的夙愿,也是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必修課。鑒于通用和上汽更深入的合作態勢,以及五菱歷史形成的自主基因根深蒂固,寶駿的誕生少了相互妥協,更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這兩個合資自主的先行者,之所以選擇了不同于其他合資企業的發展模式,源于各自企業發展的特殊性,并不能將此作為合資自主推而廣之的樣板,甚至將合資自主拔高到合資模式第二春的高度。
姑且不去追究“合資自主”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悖論,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名詞。就目前合資自主全面擴大化的態勢看,已經到了整個行業集體掩耳盜鈴的程度。在決策部門描繪的自主占比50%的紅線下,上汽、東風的負責人已經在公開場合宣講,合資自主的銷量貢獻屬于自主范疇,并在東挪西湊的復雜計算后,洋洋自得成為“自主達人”。
在合資自主擴大化的叫囂聲中,最賣力氣的是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合資企業若想擴大產能,新工廠立項必須有合資自主和新能源作為必備條件。老外們以極大的抵觸情緒不得不接受了合資自主,然后細細思量,忽然樂開了花。
老外們抵觸的原因是怕技術泄漏,但源頭掌握在自己手中,風險并不大。中方對技術的窺探已經20多年了,最早參與合資的一汽、上汽當年打的旗號就是“市場換技術”,但事實證明,搞自主還得靠自己,跨國公司絕不是白求恩。20多年的合資沒有實現技術轉移,合資自主就能達到目標,這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
對于跨國汽車公司而言,真正對他們構成威脅的是吉利、奇瑞等中國本土品牌,否則菲亞特掌門人馬爾喬內就不會高聲叫嚷中國汽車威脅論了。就目前看,中外汽車品牌尚未到一決高下的程度,老外們還不屑彎下腰來自貶身價和吉利、奇瑞對決。雪佛蘭賽歐、現代瑞納、日產陽光等售價已經與自主品牌接近,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能絲毫不傷害自身品牌,又能將吉利、奇瑞等扼殺在搖籃之中,合資自主定然是一支奇兵。
作為中國汽車的一大怪胎,決策部門力挺合資自主擴大化好似一部陰謀論大片。最近,發改委相關領導就合資自主表態說:“合資企業推出自主品牌產品,或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都屬于企業自愿行為,不是誰逼著他們這么做的。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因為他們都希望在中國長期發展。”
這是一個新的論調。對待合資自主政府主管部門說不強制了,但是否還鼓勵,尚不明確,但能夠明確的是,這一定不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對于已經存在的合資自主品牌,我們要了解其誕生的土壤是什么,并對其發展模式報以理解的態度,因為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凡是有利于汽車市場良性發展的,我們都應該認同。但是,認同不等于鼓勵,不等于全面擴大化。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發展自主品牌必須回到基礎研發、核心技術攻堅的正道上,沒有任何捷徑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