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汽車出口增長強勁,但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出口產品層次低、品牌影響力弱等一系列問題也在困擾著出口企業。“人民幣匯率升值,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因素,讓國內汽車產品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漸喪失。我們大概算了一下,過去幾年由于人民幣升值,奇瑞的損失達20億元。”在2011全球汽車論壇上,奇瑞公司副總經理陸建輝說。
陸建輝介紹,國外的技術壁壘和政策保護也讓汽車出口步履維艱。發達國家不斷提高水平和標準,把國內產品擋在外面,不發達國家則通過高關稅和政策保護限制中國汽車進入。“例如巴西剛剛出臺了一個政策,把巴西工業稅從13%提高到43%,一下子把國內汽車產品的競爭力打壓了很多,而且這個政策主要是針對中國產品的。因為中國汽車產品在巴西增長很快。”
“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面臨的外部環境趨緊,但我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來自內部。因為我們出口的汽車產品大部分都一樣,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是自己跟自己競爭,并沒有跟國外形成直接的競爭。我們去年出口320億美元汽車產品,是由兩萬家經營主體出口的,大家可以想想出口分散的程度。”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副司長支陸遜表示,目前國內汽車出口主體太多、太濫,出口網絡主要依賴進口環節的經銷商,創新研發能力也很弱。此外,出口企業缺少競爭秩序,產品同質化,大量依靠拼價格,低成本擴張。
他總結了我國汽車出口的四個問題,一是出口數量少,我國去年全部的出口量是58萬輛,約占整個產量的3%:二是出口主體分散,500家出口企業才出口58萬輛,每個企業出口平均不到1000輛;三是出口市場分散,58萬輛車出口到全球210個市場;四是貿易方式單一,大部分都是單一的貨物貿易方式出口,在國外建點設廠的很少。
陸建輝也表示,奇瑞走出去面臨的競爭都是國內企業的競爭。“只要有一種產品在那個國家賣得好,沒幾個月你就會看到都是中國制造,希望政府牽頭制止國外的惡性競爭,我們有勁在內部使,不要在外部打得頭破血流。”
支陸遜透露,明年或將通過政策調整,提高自主品牌出口資質標準。首先可能會提升出口量門檻,降低流動企業的經營性投資。其次在現有資質基礎上,強化境外營銷網絡建設的標準和要求。并加快汽車企業的兼并重組,優化出口主體。
“德國汽車出口量占整個產量的75%,日本是65%,韓國是50%。甚至巴西都占20%以上,但中國只占3%。國內新增的產能必須通過國外市場釋放,同時國內企業也需要在國際競爭中獲得一些技術合作。”支陸遜說。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