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改革,從1994年中辦、國辦聯合發布的《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至今已經有18年了。
有不少地方進行探索,但仍難以推廣。從各地試點情況來看,公車改革路徑不外乎以下三種:一是貨幣補貼,二是集中管理,三是加強監管。
一直關注公車改革的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認為,公車改革經過多年宣傳,地方政府基本已經達成共識,認為公車消費一定會改,但具體怎么改,還有待中央統一標準。需要中央設定一個基本框架,對哪些級別的干部能進行專車配備,各級干部的貨幣補貼又應該在什么范圍之內。如果全部放由地方制定標準,有些地方的補貼標準可能會非常高。如2008年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進行公車貨幣化改革。區委、區政府正職每年補貼8萬元,區人大、政協正職每年補貼6.5萬元,被指是“變相加薪”。實行一年后,被叫停。
汪玉凱認為,公車改革現在就看中央改革的決心有多大,現在最大的阻礙就是缺乏中央層面統一的大框架。脫離國家大的框架,靠各地自行探索,各地模式差異很大,難以在全國推廣。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讓各地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微調,才能有效推動改革。
葉青也認為,各地要推行公車改革,技術層面上難度不大,只待中央統一標準落地。(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