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以來,一則新聞引起不少車主的注意:據稱在高溫暴曬下,車內的甲醛、苯等污染物會成倍增加,產生毒素從而讓人致癌。那么現在時值初秋,室外溫度已經不再那么火辣,在“天涼好個秋”的日子里,我們車里的污染物會不會有所“收斂”呢?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車內污染物質在不同環境下的變化情況,半個月前,揚子晚報記者特別聯系了江蘇省理化測試中心的相關工作人員,利用三輛不同型號的車做了兩組實驗,實驗結果日前終于出爐。
讓揚子晚報記者意外的是,該實驗顛覆了大家的認識:此前多家媒體報道皆稱車內“第一殺手”為甲醛,如今卻被另一種名為“TVOC”的殺手奪去頭把交椅。四份試驗報告中:有三份超標物質直指TVOC……
附國家室內空氣參考標準:
甲醛的含量為 0.10mg/m3
苯的含量為 0.11mg/m3
甲苯的含量為 0.20mg/m3
二甲苯的含量為 0.20mg/m3
TVOC的含量為 0.60mg/m3
第1組實驗
A 車內溫度34℃
實驗對象:購買一年后的車子
實驗前準備:根據實驗要求密閉車窗6個小時
實驗經過:
午后2點的陽光直射下,在密閉6小時門窗后,江蘇省理化測試中心工作人員打開了車門,將收集車內空氣指標的“雙氣路大氣采樣儀”放入了封閉車廂內。
與此同時,工作人員手中的溫濕度測試儀顯示,此時的車內溫度為34℃。隨后工作人員按照測試規范要求,等待了20分鐘后將樣品測試儀器取出。
B 車內溫度26℃
實驗對象:購買一年后的車子
實驗前準備:打開空調快速降車內溫度。
為了觀察溫度對車內污染狀況的影響,揚子晚報記者通過車內空調降溫以及打開所有車窗通風的方法,將車內溫度進行速降。
實驗經過:
在經過20多分鐘的降溫措施之后,揚子晚報記者重新將汽車門窗密閉。經過了近半小時的等待,工作人員將溫濕度測試儀再次放入該車內,密閉車輛的氣溫顯示為26℃,隨后空氣采樣儀器也被放入車內。
實驗結果
在34.3攝氏度的狀態下,車內空氣指標為:
甲醛的含量為 0.08mg/m3
苯的含量為 0.01mg/m3
甲苯的含量為 0.05mg/m3
二甲苯的含量為 0.02mg/m3
TVOC的含量為 0.68mg/m3 (超標)
在26.3攝氏度的狀態下,車內空氣指標為:
甲醛的含量為 0.03mg/m3
苯的含量為 0.01mg/m3
甲苯的含量為 0.04mg/m3
二甲苯的含量為 0.01mg/m3
TVOC的含量為 0.24mg/m3
實驗結論:同一輛車,氣溫越高,污染物質揮發越多。
第2組實驗
A 購買半年的車
車輛狀態:真皮座椅,車內未添加任何裝潢,還放有車主購買的竹炭包。
實驗準備:車輛門窗密閉6個小時
實驗記錄:
揚子晚報記者打開車門車內的味道并不大,而通過對車內的觀察看到,車主在車廂的后部還放著用來清新空氣的竹炭包。
車主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這輛車買了半年,車內沒有添加任何裝潢,除了車窗玻璃貼膜之外,完全就是車輛出廠時的狀態。隨后工作人員將測試儀器放入車內,此時車內的溫度是34.3℃。
B 購買兩年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