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每日經濟新聞》“‘兩會’織造中國夢”系列深度報道的第一部分“回望”已經完結。在過去的5期報道里,我們先后回顧了中國的收入夢、頤養夢、教育夢、健康夢和安居夢。今天,我們推出第二部分“展望”的第一篇報道:環保夢。
環保觀念從未像現在這樣深入人心。連續多日的霧霾天氣,讓生活在一些城市里的民眾苦不堪言。曾有觀點指出,油品質量較低是造成我國霧霾天氣的一大原因,2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敲定了油品升級的時間表——油品升級已勢在必行。但升級的費用最終將落在誰的頭上?
2013年初,大范圍的霧霾不期而至。
一時間,全國多個城市籠罩在霧霾之中,誰是霧霾天氣的“元兇”?此時,一條“中國油品含硫量超歐洲標準15倍”的消息,引發了一場有關中國油品質量的爭議。有質疑稱,處于壟斷地位的中國各大油企出于成本考慮,遲遲不愿升級油品。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多方采訪發現,中國油品質量升級困難的背后實質上是一本經濟賬:據機構測算,我國油品升級的成本,保守估計超過500億元,每升油成本可能增加0.12元至0.15元。到底由誰來承擔升級帶來的成本?是通過漲價讓消費者承擔,還是由國家財政補貼,抑或企業自行消化?
大氣污染、霧霾天氣在今年“兩會”上亦引起熱議。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在談到有關部門提出到2030年主要城市實現或者達到空氣質量國家標準日程表時,大會新聞發言人呂新華表示,18年的時間太長了,希望縮短這個時間。
十面“霾”伏 油品質量遭質疑
如果評選今年的年度漢字,“霾”字很有希望勝出。
霧霾中,PM2.5的日平均濃度值頻頻“爆表”。1月12日、13日,北京多個地區PM2.5濃度達到700微克/立方米以上,我國PM2.5標準值為24小時平均濃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
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1月14日13時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份(不包括港澳臺)中,29個空氣質量指數(AQI)出現超標,達到輕度污染以上的污染級別。其中,27個空氣質量指數達到重度污染或嚴重污染。山東濟南市的空氣質量尤其糟糕,全市8個監測點中,6個監測點的空氣質量指數達到極值500。全國范圍內,僅有海南、福建兩個省份的空氣監測結果沒出現超標情況。
央視1月15日報道,我國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被霧霾籠罩。截至14日零時,在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部分監測站點,空氣質量指數都超過了300,這意味著這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達到了嚴重污染級別。
1月27日起的連續3天,北京空氣質量被定義為6級,這是最嚴重的空氣污染級別。
1月30日,由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研制、剛剛上線5天的手機軟件“北京空氣質量”提示公眾,“未來一到兩天內,我市整體空氣質量仍處于嚴重污染級別。建議市民朋友減少外出,停留室內”。
面對如此頻繁且嚴重的污染天氣,人們不禁擔憂:霧霾會不會成為今后的常客?
“持續大范圍霧霾天氣和空氣質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環保部副部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吳曉青此前公開表示,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大氣污染物排放負荷巨大;二是復合型大氣污染日益突出;三是機動車污染問題更加突出;四是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持續累積。
“機動車污染問題更加突出。”吳曉青表示,2012年,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輛,汽車尾氣排放成為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大中城市空氣污染開始呈現煤煙型和汽車尾氣復合型污染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