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路交通事故傷員急救常識 車禍猛于虎,自汽車問世以來,全世界死于道路交通事故者已超過3500萬,傷者超過了1億。道路交通事故已成為對人類安全威脅最大的“第一公害”。因此,在大力降低交通事故的同時,普及群眾性交通事故現場傷員急救的常識很有必要。一旦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搶救傷員的過程“時間就是生命”。而高速公路大都遠離城市的醫(yī)療單位,而駕駛員和廣大群眾懂得急救常識和技術,及時搶救處置將大大減少傷員的傷殘和死亡。現將道路交通事故人體損傷的特點及現場傷員急救的方法作一簡要介紹。
(一)救護傷員原則與步驟。 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現場指揮員應迅速組織現場救護。立即通知急救中心派救護車施行搶救或攔截過往汽車護送傷員。臨場救護時,首先要在判明情況的前提下,區(qū)別傷員的傷情施行救護。如有腦顱損傷、胸、腹、腔內臟損傷、深度昏迷、休克、肢體開放性骨折以及大出血的重傷員,應先救護和運送,在救護中,可將傷員護送就近醫(yī)院搶救。在護送中,要全面細致地觀察傷員的傷情。交通事故致傷并非單一傷,往往是多發(fā)傷。由于操作互相掩蓋,因此,造成只顧明顯傷,而忽視致命傷。如只顧頭皮裂傷,忽視下肢橫斷骨折傷或因動脈血管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
(二)交通事故致人體損傷的特點。 交通事故大都是在受傷人與致傷物體處于高速相對運動中發(fā)生的。致傷物體及其撞擊、壓軋力是受傷人難以抗拒的,加上事故發(fā)生的瞬間,沖突各方的狀態(tài)不同,因此,造成人體損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傷勢嚴重,死亡率高,尤其是顱腦損傷占交通事故死亡率總數60%。 2、隱蔽性損傷嚴重,可危及生命。如硬腦膜下慢性出血,腹腔臟器破裂等。 3、常見多發(fā)傷,是在多種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如人被車碰撞后形成的損傷,一般為撞擊、摔跌兩次性傷。
(三)顱腦損傷的救護與護送。 顱腦損傷的癥狀是人傷后昏迷、失去知覺、瞳孔散大,呼吸鼾聲、嘔吐。顱腦損傷的人死亡率較高,因此,護送人員應將傷員放置車內呈半側臥狀,頭部用衣物墊好略加固定,再解開衣領、腰帶等緊縮物,便于呼吸通暢,并將口腔異物(泥土、血塊)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以利維持機能,必要時可將舌尖拉出唇外,以免舌根后坐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 若是口、鼻出血,可判斷是顱底骨骨折,在救護時不得將傷員耳、鼻、口堵塞,防止血回流引起顱內感染。
(四)頜、面頸部傷的救護。 頜、面、頸部是感覺器官密集區(qū)域,而頸部又是大血管和大神經的通路。傷后會有嚴重的出血和呼吸機能障礙。
1、頜、面、頸部挫裂傷的救護。在救護頜、面、頸部挫裂傷的傷員時,如發(fā)現從傷口向外噴射鮮紅色血液,即可判斷是動脈血管破裂,可在傷口近心端找搏動的血管。用手指或手掌把血管壓在骨骼上止血,迅速護送到醫(yī)院。在救護或護送過程中,特別注意傷員口腔或鼻孔內是否通暢,防止異物堵塞窒息。
2、頜骨骨折的救護。上頜骨大部分深藏于顴骨中央,一般不易造成單一的骨折傷。如有下頜骨折,在救護時采取包扎的方法,即先將下頜向上托起(以免骨片移位,引起呼吸困難),上下牙咬合對好復位后,再用10厘米寬的布帶(最好是繃帶)將下頜兜起,布帶一端繞過頭頂到對側顳部與另一端絞成十字形,橫向包扎于頭部。
(五)胸、腹部開放性裂傷的救護。 在交通事故中,致人員胸腹內臟器破裂較常見,而胸、腹部裂傷卻不多見,若銳利物將胸、腹部剌破時,不論臟器有無傷(當時難以判斷),應將傷員抬放在在汽車內呈仰臥狀,使雙膝處于半屈的位置,以減少腹部緊張。腹壁傷口若有溢出的腸管臟器,不要送回腹腔,待醫(yī)生消毒處理,在護送中可用大量醫(yī)藥紗布或干凈白布敷蓋或者用干凈飯碗蓋住傷口,防止臟器干燥。如傷員大塊腹壁缺損、溢出的腸較多,且未受到臟物污染,可將臟器送回腹腔以免在外界暴露時間過長致人休克。如發(fā)現脫出的腸有腸溶物,從腸管穿孔溢出時,可用干凈線將穿孔系上,以防污染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