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建議高考恢復全國統一命題,并取消加分。因為調查研究數據證明,這樣做會更有利于考生們公平競爭,更有利于防止權力尋租或腐敗??疾焓澜绺鲊目荚囍贫?,制度設計的核心理念都是公平競爭。在任何制度下,差異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國家首先要在制度設計上做到公平公正。
時下,高考招生正緊張進行,農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近年來,盡管我國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高校特別是重點院校中的農村生源比例卻一直呈現下降趨勢。農村學生為何難上好大學?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學生?
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教授,在接受記者記者專訪時指出,農村學生難上好大學,根源在于我國城鄉和區域差異過大。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在整體制度設計上要做到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具體到高考制度改革上,應該取消加分恢復全國統一命題,讓所有學生公平競爭。
在現實環境下,農村孩子唯一能拼的只有高考成績
記者:農村生源如今在我國大學中的分布情況怎么樣?
李強:高校擴招以后,農村學生上大學的數量有很大提升。清華大學去年做的一個全國大學生調查發現,所有高校學生中,農村戶籍學生與城市戶籍學生大概分別占52.8%和47.2%。
雖然兩者的比例比較接近,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上大學的機會已經差不多了。實際上,我國農村戶籍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64%。用52.8%除以64%,就可以得出農村戶籍人口上大學的比率約為0.8,同法也能算出城市戶籍人口上大學的比率約為1.3。很明顯,在整個高等教育中還是城市戶籍學生更占優勢。再觀察“985”、“211”等重點高校,農村戶籍學生的比例就更少了。
記者:哪些因素使得農村戶籍學生在大學里尤其是重點大學里的比例偏低?
李強:清華大學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去年調查了全國高校學生的基礎信息,比如入學分數、家庭情況等。在此基礎上,通過計算一個叫“優比”的指標,測量出了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上大學的概率。我們發現,如果不算高考加分等因素,農民的孩子總體競爭力還可以,不亞于工人家庭的孩子。但如果把加分等因素算進去,各類管理者家庭的孩子和私營企業主家庭的孩子的優比,要遠遠高于農民的孩子。如果再把自主招生的因素加進去,農民孩子的優比指標得分更是會出現驟降。
當然,只是根據上面的這些數據結果來反思當前包括自主招生在內的整個高考制度設計,也會很矛盾。
記者:矛盾在哪兒?
李強:我們現在的教育政策有兩個取向:一是教育公平,農村孩子應該有和城市孩子一樣的機會去上好大學;二是人才創新,絕不能把學生完全變成考試機器,所以才會有高校自主招生等方式來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特長。
這兩個取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在現實中會產生沖突。城市孩子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會接觸各種課外知識、特長輔導、競賽比賽,綜合素質上農村孩子怎么可能拼得過呢?更何況現在所說的綜合素質更多是指知識的廣博程度。所以,現行的教育政策很尷尬,在當前的現實環境下,農村孩子唯一能拼的只有高考成績。
不解決城鄉和區域差異會引發很多社會矛盾,
問題遠遠超出農村孩子上大學的范疇
記者:造成教育政策尷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李強:是我國城鄉間以及區域間的巨大差異。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的投入很大,但是和城市的發展速度相比,農村還遠遠滯后。我們測量收入和消費兩個指標發現,城市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費支出水平基本上是農村居民的3倍左右。對于大部分農民來說,光靠從事農業勞動很難賺錢,所以凡是有點兒本事的都往外跑。他們外出的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想方設法讓孩子去縣城、去市里接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