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治成為一種習慣,讓法治精神得到彰顯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何況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發展的關鍵期、矛盾的凸顯期。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依法解決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安光軍在日常工作中大量接觸并處理信訪事件,他講述了一位被群眾稱為“信訪油子”的故事:這位信訪人反映的問題發生在20年前,每次進京上訪被接訪回來,從不提具體的金錢或物質要求,政府出于同情和無奈主動“開價”安撫他,結果沒完沒了。
信訪存在拿錢安撫,在一些地方,調解也存在“和稀泥”的現象。對此,中央綜治委提出明確要求,要堅持依法解決社會矛盾,針對當前社會矛盾高發多發,觸點多、燃點低、處理難的特點,要更加重視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糾紛,發揮法律的引導、規范、保障、懲戒作用,積極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
無論采取什么手段化解矛盾,都不能以犧牲法治為代價。目前,涉法涉訴信訪改革工作已經啟動,專業化的調解組織也讓調解從“講感情”轉變為“講法治”,群眾以合法理性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的氛圍正在形成。
讓法治成為一種習慣,這既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這既是領導干部維護群眾利益的原則,也是人民群眾解決自身問題的遵循。本報記者 杜飛進 溫紅彥 徐 雋 彭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