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奢華文化設施、違規使用資金、部分基層文化設施成擺設……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一些文化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存在漏洞,亟待完善資金使用方式,加大監管審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惠及民眾。
2014年12月28日,北京市文聯元旦春節期間組織書畫家走基層文化下鄉活動在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求賢村舉行。
資金浪費三大現象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下撥大量文化專項資金用于發展文化產業、建設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等。北京市自2012年至2015年每年設立了100億元的文化創新發展專項基金,這些資金對促進文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據廣東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省自2009年開始,省級財政每年投入2億元,設立“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該專項資金至2015年已增加至4億元。同時近年來省級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支持了14項文化改革發展重點工作項目。
但記者調研發現,多地文化專項資金存在浪費現象:
——興建奢華文化設施,支出超標。南方沿海某市一位分管文化的副秘書長向記者表示,在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和“反四風”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建設奢華樓堂館所的路被堵死,但是一些地方的奢華文化場所卻不少,造成大量浪費。
在廣東省,一個利用老房子改造的文化館耗資達8000萬元。記者在這里看到,文化館設有鋼琴室,還提供一對一教學,隔音玻璃的用材都是德國進口,而這些設施的利用率并不高。
記者調查的一些大中城市的新區,耗資數億元的大劇院、圖書館被譽為當地的“標志性文化工程”,但是卻看不到幾個市民。
——違規造成浪費。一位文化界人士坦言,他所了解的一個大城市,出于種種考量,臨時上馬大型音舞詩劇,違反相關資金使用規定,理由是“急事先辦,事后決算”,但效果一般,浪費嚴重。
——部分基層文化設施成擺設。有鄉鎮干部說,一個街道、村,花上百萬元建設社區圖書館、農民書屋,每天開館時間是上午九點半至十一點半,下午兩點半至四點半,一共4個小時,但這時候青壯年都在外工作,哪有時間過來看書?人員工資、采購費用支出巨大,實際效果非常一般。
廣東一位基層官員表示,很多文化活動是政府想出來的,與群眾實際需求有差距。我們在調研農家書屋時發現,有的書屋擺放了許多收藏瓷器的書、畫冊,而且都是很貴的“大部頭”,沒人看就成了擺設。
基層干部群眾反映,送電影下鄉上面定了指標,可是還沿用過去的放映隊模式。因為片源陳舊,村民不買賬。以廣東省一地級市為例,原來放映一場給350元,但現在這個價格根本招不到標。當地將兩個村并在一起放,一次放兩場。這樣下一次村,收入就從350元變成1400元,這才勉強招到標,可是放了也沒多少人看。
資金管理使用不當
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文化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存在盲目使用、補貼不當、存在腐敗空間等問題。
——“先有錢、再找事”易產生資金浪費。北京市人大財經委員會和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北京文化專項資金管理使用中存在單純追求文化產業GDP的傾向,“先有錢、再找事”容易產生資金的浪費、錯配,2012年至2013年度文化創新發展資金有18.3億元沉淀閑置。
——多補貼國企和關系戶。一位參加專項資金評審的處級干部告訴記者,補貼的企業存在兩個傾向:民營企業多是關系戶,還有一部分給了國企和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多是領導的關系戶;而獲得補貼的國企和事業單位,很多從事的與真正的文化產業相距甚遠。
記者發現,在2013年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分配中,相當一部分獲補貼的是各地市的報社、電臺、電視臺。
北京市某民營文化企業公關總監彭先生說,不少文化項目變成“燒政府的錢沒商量,揩政府的油不擔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文化產業研究學者張錚坦言,一些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并非為發展文化,只為攢項目、要補貼。
——存在腐敗空間。相關部門審計發現,文化專項資金預算編制科學性、準確性不高;區縣、部門對項目監管不到位,存在擅自改變支出用途、支出超標、違反政府采購和招投標規定、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不合規等問題。
廣東某地政府負責人表示,各地普遍缺少對文化發展資金的科學預算評審,在資金使用中缺乏有效監督,一些項目可以隨意改變支出用途,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也經常不合規。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說,目前來看,文化專項資金的體量相對其他產業資金小一些,但省級財政和各市累計起來每年也不少。如何分配使用這部分資金,值得關注。一些地方有超過10個部門(單位)參與文化專項資金分配,導致多頭管理、交叉重復,整體統籌力度不夠。
專家支三招
業內人士表示,文化專項資金管理使用不當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還未真正到位,重大事項和重大資金使用尚未建立起決策科學、執行有力和監督有效的依法行政程序。他們建議:
——加強預算執行資金的監管和績效管理。中山大學財稅系主任林江等專家表示,各地應加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加強預算執行資金的監管和績效管理。北京市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琪表示,資金具體使用單位必須具備從事文化領域相關工作的職能或資質,同時應對增量資金中某些類別的支出進行壓縮,重點壓縮大型節慶晚會、論壇展會及大制作項目開支。
——改直接補貼的方式為發放文化消費券,讓群眾自由選擇。韓志鵬說,發放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不是高效率的辦法,且存在腐敗的可能。建議未來改變這種補貼方式,可考慮直接給市民發放文化消費券,把選擇權交給群眾,讓各類企業主體公平競爭。
——資金使用上注重貼近性、實用性。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標準研究中心主任閆賢良說,文化設施決不能成為政績工程,要充分考慮實際需要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承受能力,貼近百姓的文化需求。(記者 關桂峰 葉前 烏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