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重慶市大渡口區地稅局就很善于清理欠稅。截至4月30日,該區企業所得稅同比增收2041萬元,同比增長46.70%。據該局文件稱,在欠稅追繳工作中,通過欠稅公告、約談、采取強制措施等方式,累計追繳以前年度欠稅3744萬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稱“巴州”)地稅稽查局的稽查查補收入更獲得了歷史性突破:1~5月,該局累計入庫各項查補收入5084萬元,同比增收4911萬元,增長2.8倍。
即便如此,巴州地稅部門也沒有完成“雙過半”任務,于是在7月初便謀劃下半年掌握主動權。除了要求“向重點稅源要稅收、向重點工程要稅收、向征管工作要稅收”之外,還包括“加大清理欠稅工作力度,對欠稅企業加大在公眾媒體上曝光的力度,真正起到震懾和警示作用”。
在清欠過程中,房地產幾乎總是重點領域。大渡口地稅局還充分運用產權所、國土局等部門共享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和契稅等專項清理工作,實現了土地使用稅同比增收1041萬元,增幅133.63%;房產稅增收822萬元,增幅63.33%。巴州地稅部門5月則組織入庫房產稅786萬元,增長82.79%;城鎮土地使用稅1364萬元,增長327.59%。
從嚴征收,壓縮稅收彈性空間則更是一個需要洞徹灰色地帶的“技術活”。
一是嚴查微虧企業,找出實際上盈利的企業。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國稅部門將715戶微虧企業列為重點審核對象,這些企業均為2011年度已申報有銷售收入但納稅調整后所得為虧損的。
二是取消一些企業的稅收優惠資格。今年上半年,湖南省衡陽市珠暉區國稅局對現有8戶享受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對不符合優惠政策規定的,堅決取消資格。
還有一種最具爭議性的做法,就是“預繳”。據本報了解,湖南某地就到企業查賬,讓企業把未來的所得稅“預繳”上來,而實際上一些企業近幾年都沒有盈利。根據法律,它們并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
在本報關注到的十多家地方稅務部門中,只有河北省泊頭市國稅局曾在文件中特別強調:“堅決制止有稅不收和人為調節收入進度的行為,堅決杜絕‘寅吃卯糧’收過頭稅,規范稅收執法行為。”
稅務部門“力不從心”
稅收收入只是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稅收收入乏力,還可以在非稅收入上想辦法,各地不約而同也正是這樣做的。
云南省彌勒縣財政局日前公布,其上半年非稅收入突破4億元,同比增收12657萬元,增長46.2%。該局分析原因:一是紅河投資公司湖泉金秋“旅游小鎮”等項目的土地出讓金及時清繳入庫,二是今年云南省彌勒縣公安局13個派出所成立了交警中隊,分別對無牌無證和亂停亂放車輛加大處罰力度。
彌勒縣一名財稅工作人員告訴本報,旅游小鎮的土地出讓金約2個億,不過這是非常規項目;罰款收入則有558萬,同比增長61%。
審計署日前發布的對全國54個縣財政性收入的審計調查顯示,2011年,54個縣實現的財政性收入中,非稅收入占60.45%,非稅收入占比超過稅收收入20.90個百分點。
非稅收入似乎已“接棒”稅收,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生力軍。不過,多名接受本報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非稅收入具有很強的不可持續性,尤其是土地收入這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