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而合理”的規矩不影響個性發展
很多學生從華育中學、上海中學畢業多年后,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感慨最深的就是學校給了他們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良好的學習習慣。 “個性的發展養成與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不矛盾的。 ”宋慶齡學校的袁老師接受采訪時說。 “華羅庚在數學界作出了那么多富有創意的成就,可他在很多方面有從小養成的好習慣,比如他的等號,上下兩橫永遠寫得一樣長,所有的字母數字抒寫非常端正,這些都是童年時期嚴格遵守書寫規定的結果。 ”
曾有人采訪了56位諾貝爾獎得主,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是一段,幾乎所有的人都回答“幼兒園或小學”。他們在幼兒園和小學學會睡前鞋子放整齊、自己的東西和朋友分享、飯前便后要洗手,這些不僅僅是習慣,更是一輩子受用的品質。這些規定和創造力的發展不沖突。
在袁老師看來,在孩子小的時候,既要狠狠地抓學習習慣,還要鼓勵孩子個性的發展。預習、上課專心聽、做整齊的筆記、功課認真、訂正錯題、考前復習是宋慶齡學校每個孩子都必須熟悉的規定。在做好訂正之后,每個學生必須講出自己錯在哪里,然后牢牢記住。袁老師說:“按照這樣的學習規律做事,哪個孩子不進步? ”
【校長觀點】
學校教育受到限制太多
對于學生家長林爻的吐槽,進才實驗小學校長趙國弟表示,這也非常無奈。教育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原來學校可以做的事情都被限制的,現在都被要求禁止做,只能由家長操辦。
“學校的責任是有限的,公辦的學校是面向所有的學生,完成最基本的教學任務。部分教師提出的建議、要求也是她個性化工作的組成部分,如果不違反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建議家長盡量配合。 ”趙國弟補充道,教師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站在一個合乎規范的前提下進行操作。如果老師的工作方式或建議確實違背教學規律、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家長可以通過學校的家委會等組織,和老師進一步溝通、協商。
“從一位普通的教育者的角度來說,面對這么多學生,沒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肯定會影響教學效果。在公辦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安排,都符合《教師法》的規定。 ”趙國弟說,近年來,小學又將迎來入學高峰,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為40人左右。為了更好地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在中小學校園里,部分老師確實對學生的學習用品、著裝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議,這是學校和教師的無奈,也都是為了更好的教學、培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大部分都呵護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發帖的家長是一位新生家長,可能還沒有適應做一位小學家長,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 ”趙國弟提醒道,對于學校、老師的規范和建議,如果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做到,少數的家長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盡力配合學校、教師,幫孩子養成遵守規范的意識。將來,以后,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也要遵守企業的規范。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文章所寫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的共同感受,如今不少小學都要求一致,千校一面,沒有個性和特色。在孩子上學前,希望孩子能快樂、健康成長,可進校之后,在日復一日的作業、考試、要求之下,家長也被應試教育裹挾進去,剛開始時還有些抵抗,但過一段時間后,就習慣了。以至于到了后來,家長也成了學校的課外教師。 “不改變現在的評價體系,就不可能把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解放出來。 ”熊教授表示,單一的評價體系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目的是為了升學,把他們變為升學的工具。
【家長選擇】
部分家長無奈選擇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