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租房、頻繁搬家,這是很多住房困難家庭的相同境遇。
想到不用再為不斷上漲的房租不停地搬家了,住在江西九江市廉租房小區怡嘉苑48棟的琚金榮有些激動,2009年剛申請廉租房時,琚金榮一家三口正“蝸居”在不到3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連兩張床都放不下。由于經濟困難,琚金榮常年租房,15年的租房生涯讓她唏噓不已。“搬多少次家都數不清了,反正經常因為漲了房租,只好去找更便宜的地方。”2011年4月,琚金榮一家從那個漏雨的低矮小房間搬進了面積51平方米的兩室一廳的廉租房,每月租金只需幾十元。
記者在江西贛州渡口路廉租房小區的公共活動室門口看到一副用匾裱好的對聯:感黨恩比天高為困難群眾謀幸福、謝關愛似海深給低保家庭建樂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廉租戶親筆書寫贈送的,已掛了好幾年。
“生活體面多了”
在江西九江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區螺獅山,60棟墻面統一貼飾橙色瓷磚的樓房頗顯壯觀,小區綠化率近36%,還配建了超市、農貿市場、學校等。住在58 棟411的殷國梁夫婦和一對女兒2010年就搬進來了,殷國梁的妻子對他們亮堂溫馨的小家十分滿意:“以前全家住的是危房,吃著吃著飯樓頂上就會掉石灰渣下來,做飯都得撐傘?,F在,小區環境又好,家又亮堂,真的跟做夢一樣。”50多歲的殷國梁說:“以前住危房說起來都不好意思,現在政府讓我們生活得體面多了,我很滿足。”
9月上旬,江西鷹潭市保障房小區民欣佳園人氣陡升,1680戶中簽戶正在辦理入戶手續。記者隨機來到23棟1單元401室,今年60多歲的徐軍仁和妻子正在為新家打掃衛生。妻子說,我們要盡快搬過來,“今年在新房里擺酒為我做60大壽。”她告訴記者,夫婦倆借住親戚家老瓦房幾十年,從未住過新房, “在新家做壽,雙喜臨門,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風光。”
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讓大量城市、工礦、林區、墾區棚戶區居民幾十年未解決的居住困難、生活環境差的問題得到了化解。一輩子生活在老棚戶區的孫秀蘭老人今年73歲了,她從沒想過自己晚年還能住上帶電梯的高層樓房。走進老人位于哈爾濱市道外區濱江新城小區的家,40平米方的兩室一廳雖然不大,但卻干凈溫馨。談起曾經的居住環境,老人感慨萬千:“1960年開始,我和丈夫還有4個孩子就一直擠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到處漏風,冬天里即使生爐子還要穿上厚外套。”
記者注意到,老人家里掛了許多中國結,孫秀蘭說這代表著住進新房子的美滿如意??蛷d一面墻上還掛著一幅“富貴牡丹”十字繡,老人說,這是兒媳特意為新家繡的,“繡個滿堂紅,新屋以后就會滿堂紅!”
保障房小區三分建,七分管,管好了,群眾才能住得省心、體面。記者采訪發現,絕大多數保障房小區物業管理費用雖然低于市場價,但“價減質不減”,這讓很多群眾感到“政府沒有把我們扔到一起就不管了”。
一天上午10點左右,記者剛剛來到廣州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區之一的金沙洲社區,一位保安緊追上來,對記者進行盤問。在多方核實記者的身份后,這位保安向記者道歉:“不是為難你,為了小區安全,外來的陌生面孔我們都要詢問。”
金沙洲社區住著5600多戶保障對象,大約1.7萬人。社區內一位姓丁的老人告訴記者,他住進來已經快兩年了,原來住在城中村的“握手樓”里,通風、采光很差,“現在住的小區環境好、管理好,房子又便宜又舒服,飯后可以散散步、做做器械健身。”他說:“這里每月物業管理費只有幾毛錢,遠低于周圍樓盤,但管得好。”記者了解到,這里日夜巡邏的保安近100人、保潔人員30多人,還有24小時值班的水電煤氣保修熱線。物業公司還在小區內難以觀察的死角、拐角掛上了登記本,要求每隔半小時到1小時,保安人員都要巡邏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