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平穩“鎮靜劑”
近年來,部分城市房價上漲較快,有的城市房屋租賃價格也明顯上升,給群眾改善住房條件帶來很大壓力,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尹斌說,除了對民生的影響外,住房價格如果持續過快上漲,還容易形成房地產“泡沫”,帶來潛在的或現實的金融風險,擾亂乃至破壞經濟正常循環。在這個問題上,國際上有不少深刻教訓,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美國發生“次貸”危機,都與房地產“泡沫”有關,應當引以為戒。
為穩房價、擠泡沫,我國樓市調控目前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通過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和限購措施,遏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另一方面,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通過實施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可以穩定群眾住房消費預期,增強民眾對樓市調控的信心,促使房地產市場逐漸回歸理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指出,5年來大規模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推進,對市場起到了“鎮靜劑”的作用,不僅為穩定房價發揮了基礎性作用,而且從長遠看有利于管理好通脹預期,把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保持下去。
此外據山東省測算,全省城鎮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近百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沒有一定數量的保障房,新就業職工、大學畢業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就不能在城鎮安居樂業,城鎮活力和正常運轉將無從保證。
夏耕說,從山東的實踐來看,推進保障房建設,以合理的房價換取適度的規模,有利于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還能防止資金向房地產業過度聚集,有利于實體經濟特別是驅動能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從而促進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破解公租房資金瓶頸
公租房市場化面臨租售比懸殊、成本回收周期長等因素的挑戰
作為備受關注的保障房“新品種”,公租房的供應正逐漸形成規模,針對“夾心層”的住房解困效應日益顯現。
與此同時,本刊記者日前在多個城市調研了解到,由于租售比懸殊、成本回收周期長等因素,其資金平衡的難題逐漸凸顯。作為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的保障性住房“重點”,以及保障性住房的“主體”,公租房要擔起重任,亟待在融資、運營方面進一步“破題”。
多地公租房供應加速
2011年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以公租房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公租房面向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供應。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等專家認為,公租房的推出,意味著我國的住房保障工作首次惠及“夾心層”,意義重大。
部分大城市的公租房建設和供應已形成規模。比如,2011年,天津開工建設10萬套公租房,除濱海新區1萬套外,其余的9萬套中有5.8萬套建在南開、河西、河北等市區,另外的3.2萬套建在鄰近外環線的產業聚集區。
在上海,由上海地產集團建設的大型公租房項目馨寧公寓已于去年年底啟動配租,其余兩個項目馨越、馨逸公寓分別于2010年9月、10月開工,計劃于今年年底竣工,明年二季度對外配租。這三個項目建成后,將累計提供公租房近1萬套。
馨寧公寓位于徐匯區華涇地區,共有公租房2900套。記者實地看到,小區環境優美,中心花園有水池、涼亭、步道,硬件不亞于商品房公寓。住在小區1 號樓1506室的顏雪夫婦原來和公公婆婆合住在虹口區涼城新村一套40多平方米的老公房內。去年,夫妻倆新添了寶寶,一家五口人讓原本狹小的空間更為擁擠。今年4月份,一家人通過申請、審核,搬到了現在兩居室的新家。記者看到,兩個臥室均朝南,并配有廚房、衛生間、陽臺等。顏雪告訴記者:“家具、家電本來就是配好的,可以拎包入住。這下終于告別老公房了。”客廳里還放了一架電子琴,一歲多的寶寶下地時,歡快地摁著鍵盤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