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984年,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廳連續發文,要求制止風景名勝區的亂建設問題。
2006年,謝凝高呼吁,風景名勝區內已普遍超載,投資越大破壞越大,很多風景名勝區已經“屋滿為患”,應整治對風景名勝區的破壞性開發。
謝凝高舉出不少例子,比如泰山岱頂月觀峰索道站破壞地形與植被,誤導自古登泰山的傳統,泰山幾十處采石場,破壞地形和生態的原真性,城市化的岱頂,改變了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黃山北海景區城市化破壞了核心景區的原生環境,黃山索道和五里橋水庫51米的高壩破壞了原生地形、生態和景觀環境;武陵源、張家界觀光電梯和鑼鼓塔的城市化破壞了核心區原生景觀……
用于維護景區的資金少得可憐
其實,也正是賺取外匯的需要,引發了風景名勝區的門票漲價。
王秉洛告訴記者,當年旅游部門希望利用風景名勝區吸引外國游客來旅游,但對國內游客,卻是不鼓勵、不提倡的態度。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大多數風景名勝區的門票價格只有兩毛錢左右,但對國外游客,卻醞釀提價。
“當時旅游部門有一個設想,對一些服務條件稍好的風景名勝區采取兩種票價,對外國游客提供導游、資料、好的衛生服務,收取高票價,對國內游客則是低票價、低服務。”王秉洛說。
有4個風景名勝區獲批,票價從兩毛錢一下提到20元。
“這么做原本是為了賺外匯,但別的景區受到了刺激,紛紛開始提價,而地方政府也都支持這種做法。”王秉洛說,對風景名勝區,國家資金投入非常少,這些風景名勝區很難生存。
2006年,我國共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77處,謝凝高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家每年對這些風景名勝區的投入只有1000萬元。如今,我國已經設立了22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的投入也有增加,但也僅為每年2300萬元左右。
而在管理上,盡管風景名勝區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但管理卻歸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需要借助風景名勝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獲取經濟利益。
資金的缺少、地方政府的需要使得風景名勝區不得不在門票上動腦筋。
于是,隨著經濟發展、國內旅游業的興起,風景名勝區的門票價格從幾毛錢上漲到幾元、幾十元,甚至數百元。
“30年過去,我國風景名勝區制度已經成型,但還不成熟。現有的風景名勝區并沒有保護好,也沒有服務好。風景名勝區都在為地方政府打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蘇楊說,很多地方的公務員都要靠風景名勝區養著。
一位規劃研究院工程師告訴記者,有的風景名勝區,每天下午5時下班后,當天的門票收入就都被地方政府拿走了。而這些錢,最終能用到風景名勝區的并不多。
還有一些風景名勝區上市了,門票收入中相當一部分被用作上市公司的費用。再刨去被地方政府提走的那部分資金,真正用于維護景區的資金少得可憐。
“長期以來,對風景名勝區與旅游業的關系都存在著模糊認識,導致部分風景名勝區的管理被弱化,出現錯位開發,也使得風景名勝區的功能很難得到全面發揮。”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副秘書長厲色說。
在厲色看來,風景名勝區的性質決定了其是政府主導、行政管理,其管理本應優先突出環境和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但旅游產業的基本屬性就是經濟性。現在很多地方用旅游規劃代替風景名勝區規劃。
這樣一來,原本處在風景名勝區功能最末端的旅游功能被無限放大,而科研、科普、環境保護等核心功能卻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2012年12月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李如生表示,長遠來看,風景名勝區應該免費,但他也承認,在現階段,要實現免費還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