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門診6樓第一會議室,有一個人缺席。
缺席者是黃洋。他本應該在這個晴好的初夏早晨,坐到這個會議室里,參加博士研究生復試。在將近一個月前,黃洋參加了初試并順利通過。
順利幾乎來得沒有任何意外。黃洋的專業成績不僅受到同學認可,導師更對黃洋贊譽有加。但一杯清澈透明的飲用水,改變了黃洋整個生命軌跡。
數月以來,被師友均篤定認為將穩進博士研修的黃洋,尚需為完成一篇漂亮的碩士畢業論文而繼續努力。4月1日,按照黃洋的日程表,他會前往學校圖書館,為他的論文潤色。
“時間不夠,”勤奮的黃洋此前對身邊同學說,“我的研究實驗還沒做完,論文也沒寫完。”
那個中毒的早晨
那是個陰霾的清晨。黃洋起床,打開寢室的飲水機,喝了一小杯水。黃洋立即覺得味怪,便將飲水迅速吐出,但剩余的部分有毒水,已徑直被咽了下去。
毒物并沒有立刻發揮作用。直到黃洋來到圖書館,最開始的嘔吐方才出現。中午,黃洋獨自步行前往距離學校僅一街之隔的中山醫院就診。當日,他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醫生為他開出了抗感染及解痙的處方。
黃洋的同校學弟莫慈(化名)在當天中午接到了黃的電話。“他說感覺不舒服,要打針,希望我過去看他。”莫慈回憶。
大約下午兩點,莫慈趕到點滴室。彼時,黃洋正在接受頭孢滴注,手呈慘白色。在有暖氣的注射室里,黃洋持續向莫慈抱怨身體很冷,因為體感難受,黃洋一度還像個負氣的小孩子,對莫慈說,不想再打針了,要回學校。
迅速爬升的體溫摧毀了黃洋堅持回校的念頭。下午4點,黃洋的體溫攀升至39.3度,堅持不愿打退燒針、吃退燒藥的他終于松口,對醫生表示愿意接受打退燒針。
對于突如其來的病痛,黃洋在當日就已對莫慈說,他懷疑清晨喝下的那杯怪味的水,可能就是突發急病的原因。莫慈說,在當日黃洋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時,醫生即已由黃洋的主訴推測,寢室飲水機內的桶裝水可能因置放日久,細菌滋生而引發食物中毒。
當日,N-二甲基亞硝胺遠未進入任何人的視線。黃洋、莫慈和醫生均推斷,導致黃出現病癥的原因是飲用水內可能滋生的細菌。在眾多被考慮的細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當時嫌疑較大。
這是一種常見的細菌,由其引發的感染會導致患者劇烈嘔吐。
但看似對癥下藥的處方并沒有緩解病情。黃洋的病歷顯示,在4月1日完成所有注射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
第二天早晨,黃洋仍嘔吐、發熱,并感到腹部隱痛。當日,黃洋第一次接受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檢查。結果顯示,這兩大項內的數個重要指標均不在正常值內。黃洋開始接受保肝及輸血治療。
病情隨后急劇惡化。3日,黃洋的血小板開始減少,被送入住進了外科重癥監護室;7日,鼻孔出血;8日,陷入昏迷。在此期間,治療團隊不斷嘗試確定引發黃洋肝功能重度損傷的毒素來源,直至9日,黃洋的一位師兄收到來自陌生號碼的短信,提請注意一種化學藥物,經過院方及師生努力,最后發現引發黃洋中毒的是N-二甲基亞硝胺。
復旦大學新聞發言人方明對媒體說,學校和中山醫院曾組織過多次全市專家會診,試圖尋找黃洋的病因,但一直未能完全確診,最后想到提請警方介入調查。
11日,在飲水機彎管的殘余飲用水中,警方確認找到了少量N-二甲基亞硝胺,黃洋的室友進入警方排查視線。
一個“有點悲觀傾向”的人
15日晚間,復旦大學官方微博發布通告稱,4月12日,警方基本認定同寢室的林沐(化名)存在下毒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