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北京市政府依法行政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北京市法制辦有關負責人說,這個體系涉及整個評價機制的功能定位和基本原則、考核評價主體的選擇、考核評價程序的設定、考核評價方式與方法的采用、考核評價結果的運用等諸多內容。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北京市這一指標體系最大的亮點就在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確立科學的依法行政考核評價機制,必須克服政府工作只向上級機關‘負責’、忽略公眾感受的弊端。這就要求在考核評價機構的設置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革,實現評估職能的適當分工和逐步社會化。”北京市政府法制辦有關負責人說,因此,依法行政考核評價體系應當是政府內部考核和社會公眾評價的有機結合體。換言之,依法行政考核評價機制既應包括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考核,也應當包括同級人大和政協對政府的監督。同時還包括外部監督、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以及國家賠償的結果,以及社會公眾對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評價。
課題組的另一成員、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張莉分析,對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開展評估,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固然重要,但服務對象,即社會公眾才更具有發言權。因此,依法行政水平評估還需要社會各方主體的參與。具體說來,依法行政考核評價還需要與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法院的司法監督以及行政相對人滿意度調查結合起來,以便多方位地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真正發揮依法行政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在推進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公開是否到位納入考核
與北京市依法行政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問世的,還有北京市政府信息公開考核評議指標體系。
對于這一信息公開考核評議指標體系,著名行政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應松年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信息公開的評價體系可謂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因為法治政府最核心的內容就在于信息公開。只有信息公開了,才有良性的互動,才有陽光的政府。”
“盡管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實施近一年了,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一些問題。”王敬波告訴記者,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各地之間發展很不平衡。條例所規定的各項政府信息公開職責,僅在部分地區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多數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和經濟落后地區政府的工作與條例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各種信息公開制度規范并未普遍建立,一些地區根據條例的要求迅速完善各種規范性制度,但是還有部分地區只是零散地、不完整地出臺一部分制度規范,甚至還有部分地方政府尚未通過任何形式建立起最起碼的制度規范。
而且,即使在條例落實比較好的地方,也出現了“先熱后冷”的現象,反差明顯,部分地區的社會公眾對條例的熱情趨于冷淡。
根據課題組的調研情況,公眾參與信息公開的渠道不暢也是一大問題。一些地方的公開場所的開辟不盡如人意,各級政府對圖書館、檔案館作為政府信息公開場所的開辟和建設盡管有所投入,但結果并不理想。目前,雖然各級政府都已建立了門戶網站,但是能夠充分實現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的網站寥寥無幾。而且,公開目錄的編制也存在很大缺陷。
“政府信息公開的體制尚未完全理順,政府信息公開主管部門的確定也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王敬波說,此外,政府信息公開爭議的解決也遭遇“瓶頸”。條例實施以來所出現的各種矛盾、糾紛與訴訟,大多數并沒有被納入條例所規定的各種渠道中得到順利解決。
“在制定信息公開評價指標前,我們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這一評價體系的制定可用‘難度大、創新性高’來形容。”北京市政府信息公開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