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騙稅成新型詐騙方式
程惲(化名)是北京一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的分行經理,對外宣稱他能夠辦理二手房減免稅業務。
不久前,程惲負責辦理一位購房者的房產證過戶手續。接到這筆業務后,程惲偽造了契稅和營業稅完稅憑證,并拿著這些偽造的資料在海淀區建委交易大廳辦理了房產證過戶手續,領取了房產證。
程惲將房屋過戶手續和房產證交給購房者,并收取購房者支付的契稅和營業稅款13萬余元。事后,購房者發現程惲提供的營業稅發票是偽造時,向警方報案。
“這類案件是一種新型的涉房詐騙類型。”海淀區檢察院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夠得逞,一方面是因為相關職能部門在受理房產過戶等業務時,對申請人提供的各類證件、材料審查流于形式,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另一個原因在于,房地產中介公司對員工缺乏有效監管,為中介公司員工利用其身份、工作條件和公司資源騙取客戶稅款、購房款等提供了便利。
調查
房屋交易市場監管缺位導致詐騙多發
本網記者杜曉 本網見習記者 任雪 本網通訊員 黃福濤 董曉華
作為房屋中介公司工作人員的賈齊(化名)近來伙同他人通過偽造房產證、身份證出租他人房屋騙取租金,經查實的竟有14起之多。最多的時候,賈齊一天能得手三次,每次騙取的金額都不低于4000元。
“賈齊之所以能夠屢屢詐騙得手,是因為房屋交易、租賃市場還不規范。”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也是涉房詐騙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中介“壟斷”市場管理松散
據記者調查,目前,房屋交易、租賃中介公司幾乎壟斷了北京的整個房屋交易租賃市場,而且這些房屋租賃、交易信息為少數幾家企業所掌握。“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是涉房詐騙頻發的一大原因。”朝陽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說。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房屋中介公司預先在網絡上屏蔽各種出租房屋的信息,然后由他們與出租人聯系。由于出租信息不能被真正的承租人看到,所以出租人被迫委托中介公司代為租賃,這樣出租人只能降低租價,而承租人也必須向房屋中介公司支付中介費用,房屋中介公司強行中斷了出租人與承租人的聯系,強行介入,人為提高了房屋租賃的成本。”朝陽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僅如此,中介公司還通過在合同中附加條款,限制客戶獲取信息的渠道,比如在交易或租賃合同中增加限制客戶與房主聯系的條款等,這也導致了客戶難以獲得預購、欲租的房屋產權情況等信息。
在壟斷市場信息的基礎上,房屋中介公司又缺乏對員工的監管,無疑增大了涉房詐騙案件的發案幾率。
朝陽區檢察院經調查發現,房屋交易、租賃市場的從業人員多為業務員,公司管理松散;以業務計薪酬、無特殊技能要求等行業特點導致了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流動頻繁。這種松散的管理,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不義之財提供了機會,其中主要是中介公司人員辭職后再冒充該公司中介人員實施詐騙,另外也有正在房屋中介公司工作的職員,利用職權“監守自盜”,然后攜款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