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明說:因為現實難度大,目前國內缺乏專門針對人才中介市場的調研。北京市消費者協會也沒有就筆者的提問作出正面回應。
至到2009年4月20日,依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市場管理辦公室公布的數據,在2009年3月31日前完成的年審中,全市共有317家單位通過了審核。只有11家被終止了服務。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被政府管理部門認可的正規人才中介機構至少有300多家。但他同時還表示,那些“路邊的”中介機構,有一部分也通過了工商部門的審批,進入了市場化運作。“做的事情合法不合法,很難說。”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新聞處負責人告訴《法治周末》:人才中介機構向求職者收費時,求職者可以要求對方出示《職業介紹許可證》、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收費標準4個證件;登記收費要出具正規發票。“正規的人才中介機構都會有這些的。”
吳景明說,一些“黑中介”表面上越來越正規,普通求職者很難甄別,就算發現了,維權也存在現實的難度。
部分“黑中介”證件俱全,甚至還有相關部門頒發的獎狀,而且往往是通過正規的發布途經;公布的“工作輕松、工資又高”的虛假招聘信息看上去很真實,招聘企業的名稱、招聘崗位、工作要求,承諾月薪都寫得很明白,但求職者要先交納一定的服務費,才能獲得具體求職信息;部分收費標準符合物價部門頒布的收費標準,有一定迷惑性。解除求職者戒心后,“黑中介”才一步步繼續展開各種例如服裝費,培訓費,材料費等名目繁多的項目。
“黑中介”往往采取隱晦的合同詐騙手段。如,利用求職者找工作心切的心理,提供一份里面寫有“如合同不能履行,只退費用10%”等類似字樣的合同,很多求職者為了獲得工作機會,簽署了合同。等到發現上當了,由于合同詐騙的立案標準是一萬元,而職介費通常只有一兩百元,達不到立案標準,求職者維權無門。
“黑中介”通過亂收費、偷逃稅牟利,由于市場信用體系和良性市場競爭秩序沒有建立起來,行業自律的作用形同虛設,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造成了中介市場的混亂局面。也直接導致了求職者的嚴重不信任,令正規人才中介機構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
同時,正規的人才中介機構由于門檻高,信息流通不暢,宣傳力度不夠,導致求職者客觀上被分流到收費低,程序簡單,誘惑性大的“黑中介”,也是人才中介市場亂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邱寶昌建議受害者向人事監管部門積極舉報,他說:“在中介服務中,涉及合同詐騙,可以向公安部門舉報。如果該中介是依法成立的組織,工商部門可以吊銷其執照。”
人才中介市場呼喚立法
近年來,有關工商、消協、法院、公安、仲裁以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都加大了對人才中介市場乃至整個中介市場的打黑力度。
“中介市場不是都如此混亂,房屋中介相對就比較規范。它針對的是物而不是人,而勞務市場針對人,流動性很大,管理難度上也加大。”吳景明認為,“所以急需一部法律來規范約束人才中介市場行為。”
關于人才中介市場管理規范的制定,北京市早在1995年就實現了政事分開,并于1997年頒發了《北京市人才市場管理條例》地方性法規,1998年市政府發布了與該條例配套的三個政府規章。之后北京市人事局又先后制定了五個具體的規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人才市場管理法規體系,2001年10月25日,北京市人事局特別制定了《北京市人才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管理實施細則》,其中特別對人才中介機構設立分支點及經營許可證終審做了嚴格的規定,在資金、人員、實力、和違紀違規行為方面做了具體約束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