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發生路人跌進馬路“陷阱”受傷甚至死亡的事件,還有的人走在路上被莫名“電死”,引發眾多市民的痛惜和質問——熟悉的城市為何變得如此沒有安全感?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類似事故之前早有發生,但一直沒引起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有效的預防機制遲遲沒有建立起來。專家認為,要想盡快減少類似悲劇發生,必須加強規劃,重質量、重維護,并要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
馬路頻成“陷阱” 城市步步驚心
8月14日,哈爾濱市南崗區遼陽街90號附近路面突然塌陷,4名路人墜入路面塌陷處,最終2人搶救無效不幸遇難。塌陷現場,昔日平整的路面塌陷出一個約10米深的大坑。一棵大樹掉入坑內全部沒入,深坑貫穿排水管道和人防工程。
同一天,大連一名18歲的學生掉入人行路上的塌陷處,雖很快被救出,但受傷嚴重,目前仍然沒有脫離生命危險。
而前幾天的8月11日晚,石家莊一場強降雨讓許多路面一片汪洋。在高新區天山大街和長江大道交叉口等公交車的張凱宣等人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因景觀燈漏電而面臨滅頂之災。“走在前面的凱宣一下就倒了,我一開始以為是絆倒了,就想去拽他,當我靠近他時感覺腿發麻。”8月15日,記者在河北省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神經科見到了正在接受治療的黃一哲,他當時和張凱宣一起前行。
據石家莊高新區管委會介紹,11晚降雨過程中,兩名人員在此處涉水經過時因線路漏電導致被電死亡,死者家屬緊急呼救。在聽到呼救后,在此經過的張凱宣上前拉救,也觸電死亡。這次景觀燈雨天漏電事故共導致3死4傷。
事故的頻頻發生,讓許多市民惋惜不已,感嘆“壓力山大”“這么多年輕、鮮活的生命就這樣無端的消失了,誰會想到走在馬路上也會突然掉進‘陷阱’。”
事故頻發背后難見“反思”預防機制
記者調查了解到,許多地方在事故發生后,往往會采取匆匆處理現場、盡快息事寧人的做法,卻很少能徹底調查事故發生的根源。
據石家莊高新區工委委員、建設管理局局長金珂銳介紹,11日晚降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后經專家組的現場檢測,漏電和周邊電力設施長時間被水浸泡、電纜絕緣等級降低有關。
雖然事故已造成多人死傷,但一些民眾質疑事發地路段的若干路燈接線盒線頭外露現象依然沒有徹底解決。記者15日在高新區天山大街和長江大道交叉口看到,附近路燈的接線盒安裝有“小門”,但通過縫隙依然能看到里面的接線頭。
在大連,事故現場雖被快速處理完畢,但熱力井可能帶來的威脅讓一些市民仍不放心。記者16日下午來到事發現場看到,塌陷處位于星海人家小區的人行路上,雖已經被填平,但旁邊的熱力井仍向外冒著熱氣,讓人不免想起那位悲慘的少年當時所經歷的苦痛。
記者了解到,大連近來熱力井傷人的事件已發生過幾次。6月份一名十幾歲的女孩在路邊被蒸汽燙傷;而在去年冬天,一名女子還掉入熱力井中被燙身亡。
在哈爾濱市,地面塌陷事故之前也屢屢發生。哈爾濱市還在地面塌陷事故預案中指出,歷年地面塌陷處均是道路結構以下有地下人防工程、地下管線工程、道路建設工程和地下基礎設施等道路路段。即便如此,地面塌陷至今仍沒有明顯改觀,記者了解到,特別是自8日的大雨以來,在南崗區、香坊區已陸續發生多起地面塌陷事故。
馬路“吃人”需要有人負責
一些專家和市民認為,屢屢發生的悲劇拷問著城市基礎設施的質量和管理水平,市政部門應更加重視人們生命的價值,在規劃設計和建設上盡可能周全細致、保證質量,不能把事故原因都歸于“意外”,如果始終沒有人為“走路死”負責,那么城市質量就難盡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