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斗毆事件頻發
9月7日,在四川航空塞班飛上海的航班上,出現多位乘客互毆的場面。四川航空回應稱,事發后,空保人員立即制止鬧事乘客,控制住了航班上的局勢。有乘客稱,兩個人為了一個后排閑置座位打了起來。[詳細]
9月2日由蘇黎世飛往北京的LX196航班一架客機因兩名中國籍乘客在機上斗毆而被迫返航。目前這兩人已被移交至蘇黎世州警方接受調查。[詳細]
6月30日,從昆明飛沈陽航班上,5名女子因為調整座位打群架,飛機中途停武漢時,機長拒絕5名女子再乘坐航班,警方也對5名女子進行了治安處罰。[詳細]
2009年3月11日,杭州飛往廣州的飛機上,4名年輕女子互相謾罵群毆,所幸安全員及時制止并將其隔離開來,避免了事態蔓延升級。
丟人丟上天,只因意識缺乏
缺乏安全意識:安全既需要別人的努力,更需要自身的付出。飛機的安全保障,更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行為規范之上,比如不能帶危險品,比如不能帶易燃品,上機后要關閉手機等等,都是每位乘客必須切實履行的義務,否則就會因為某個人疏忽而釀成悲劇。從這一點來說,飛機上打架,純粹是拿生命當兒戲。對于一些飛行中的注意事項,大多數旅客只是一知半解,對一些司空見慣的“小事情”有可能造成的危害并不清楚。
缺乏法律意識:一些乘客法制觀念淡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并將受到法律的追究。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均對在航空器內搶占座位、打架、酗酒、尋釁滋事等危及飛行安全和擾亂航空器內秩序的行為進行了規定。
缺乏公共道德意識:飛機為公共場所,因而必須具有公共道德意識。維護公共安全是公民不可推脫的責任。在飛機上斗毆這種缺乏現代文明和公共道德的不良言行,也使國人的素質飽受詬病。
現代化的出行工具需要現代化的素質承接
近年來,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產銷量躍居并蟬聯世界第一,“汽車文明”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曾深有感觸地說,在國外駕車時,能深刻感受到國外“重視他人的存在”和“公德意識”與國人的差別。在他看來,中國的汽車公民道德普及才剛剛起步,缺乏一套道德與文明的體系與之配套。
同樣,今天的我們盡管已經習慣了乘坐飛機出行,一日千里,但在飛機上甚至萬米高空打群架時有發生,提醒我們遠遠沒有形成真正的“飛機文明”。網絡上,有人總結出“乘飛機十大不文明行為”,包括辦理了登機牌,卻在飛機即將起飛時不見蹤影,直到廣播連番呼叫才姍姍來遲,讓一機人苦苦等待;飛機剛剛落地還在滑行,有人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手機;飛機還沒有停穩,有的乘客就急著起身打開行李箱取拿行李……鑒于飛機的特殊性,種種不文明行為不僅違反了社會公德和規則,更有可能影響正常飛行,是對自己和其他乘客生命財產安全的極不負責。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人的經濟條件有了很大提升。在物質基礎穩步提升的今天,我們的國民素質卻沒有跟得上來。小飛機,大世界,機上人員的言談舉止是當下世相的真實寫照,也是一個國家現代文明和社會公德的集中展示。了解乘坐飛機的必要知識,遵守飛行規則,擯棄暴發戶的心態,文明乘坐,當是坐上飛機前不可缺失的課程,也是保護自己和公共安全的必要“導航”。(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