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中東、非洲等地承建了不少建筑工程,其特點是在工程競標時以“低報價”(包括賄賂發包方)贏得承建權,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以“高于競標價”來結算;或以“偷工減料”等明顯違反合同的方式降低成本。《中國非洲》(Chinafrique)一書的作者塞爾日·米歇爾認為,中國企業以超低價格投標逐步把歐洲企業擠出非洲市場。
2010年,中國海外建設工程集團為了進入歐盟市場,以低報價方式在工程競標中勝出,奪得了波蘭A2高速公路的承建權。在招標談判中,中海外的報價是13億茲羅提,相當于波蘭政府預算的52%,也就是每公里2600萬茲羅提。波蘭同行認為“世界上誰都不能以這么低的價格修筑高速公路”。
最終,由于中海外不能按時支付波蘭分包商貨款和相關費用,分包商拒絕向工地運送建筑材料,導致工程從5月18日起不得不宣布停工。最后期限后,中方沒有付款,事態升級。最后,波蘭政府與中國公司解除合同,按合同要求中方賠償7.41億茲羅提(1.885億歐元)。
說中國企業及產品缺乏誠信,中國自己恐怕也無顏否認。據中國商務部2011年8月在建立企業信用檔案時所公布的相關信用數據,中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中國企業壞賬率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與之相比較,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 0.25%至0.5%。
在美國上市的多家中國公司涉嫌財務欺詐,幾乎導致全軍覆滅。自2004年開始,350多家中國企業相繼利用美國反向收購方式(APO Alternative public offering,融資性反向收購),在美國股市上推出“中國概念股”大肆圈錢。這些在美國借殼上市的公司幾乎覆蓋農業、食品、工程與化工等各行各業。但因這些公司的財務狀況不透明,至2005年,其中有70多家企業在美國上市還不到一年,90%以上變成了垃圾股(股價在1美元以下),常常出現連續幾天沒有交易的慘淡景象。到2009年,有上百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終因其財務疑云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調查,給予退市懲處。為這些公司承擔審計的幾家美國會計師事務所的信譽也嚴重受損。(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