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學習成績正在提高
“潘老師,小如去哪里了,為什么沒來上學?”昨天是“十一”長假后開學的第一天,面對學生們的詢問,班主任潘素蓮不知該如何回答。
在潘素蓮心中,小如其實是一名乖巧的女孩。
“雖然有些內向,但她學習還是很用心,表現也逐漸變好。她之前從不參與體育活動,后來也慢慢地參與進來,學習成績也正在提高,已經適應了校園生活。”對于小如的離去,潘素蓮感到惋惜。
“小如第一天來上學,我就發現小如臉上有瘀傷。”潘素蓮說,剛開始她以為這是胎記,后來發現瘀傷越來越多,甚至經常走路也一瘸一拐的。
“我曾跟她父母多次說過,千萬不能打罵孩子,她父母也向我保證過。”潘素蓮說。
在這所小學里,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新樂清人的孩子。“他們曾是留守兒童,跟父母聚少離多,大部分是到上學年紀才被父母帶過來的。他們與父母的交流多少會有些隔閡。但用拳腳來教育孩子,只能造成悲劇。”潘素蓮說,她希望小如式的悲劇不要再在其他孩子身上發生。
浙江聯英律師事務所林舒雯律師指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當有度,過度的體罰就可能構成犯罪。《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小如的父親長時間、經常性對小如進行體罰,如果最終證實小如確因家暴導致死亡,其父親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應當依照虐待罪接受法律的制裁。
深一度觀察: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遭家暴
10月9日,記者對20名外來民工子弟進行調查采訪,根據反饋,僅1名小女孩表示未曾遭遇家暴,其余19人均表示曾受到家暴,并厭惡這種教育方式,有些孩子甚至“想離開這個家”。
孩子:每次挨打后都想離開這個家
12歲女孩小青來自貴州,和小如一樣,她也曾是留守兒童,3個月前剛剛來到樂清隨父母生活,在小博士民工子弟學校讀五年級。
小青的父親是工地的包工頭,母親也在附近務工。
“我爸爸曾經打我,都是因為我不聽話才教訓我的。”小青告訴記者。
8月中旬一天,小青外出游玩,結果因為回家太晚,被父親教訓了一頓。“爸爸用手打,打完了還用衣架打。”小青說,每次挨打后她都忍不住想逃跑,想離開這個家。
小青還有個弟弟,比起姐姐來,弟弟遭到的“拳腳教育”遠比她多。
“弟弟讀書不好,幾乎隔幾天就被打。”小青說,這種打罵,她和弟弟一點兒也不喜歡。
同在小博士學校讀書的李夢輝,也曾經受過父母的“拳腳教育”。
記者在小博士學校采訪了20名學生,僅1名女孩說自己未曾遭父母的打罵教育。這名貴州女孩陶月花的“待遇”,讓在場的同學們羨慕不已。
“我們希望父母能夠跟我們講道理,而不是打罵。”李夢輝說,如果他當了爸爸,他絕不會輕易打罵孩子。
家長:不愿孩子將來像他們一樣生活
在城東街道后所村一家簡陋的小吃店里,張樂華正忙碌著。張樂華今年28歲,來自河南,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在附近讀小學。
“我也打過孩子,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學好。”張樂華說,孩子不打不成才,前幾天兒子再次逃學進了網吧,他發現后,用皮帶狠狠地抽打了兒子。
“我們生活不容易,就賺那么點錢,都花在孩子讀書上了。”每當孩子不好好讀書,張樂華就氣不過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