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疼其實都是為他好,他那么小,不知道打工的苦。”張樂華說,他不愿子女將來不學好,找不到好工作,像他一樣靠做苦力吃飯。
在市區開出租車的王師傅說,他也打過自己的兒子。
“我打的次數不多,但都是為了他好。”王師傅說,他打孩子有個度,只會教訓一下他,不會打傷他。
記者采訪了5名外來務工人員,他們都承認對自己的孩子使用過“拳腳教育”,而且都解釋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的將來”。
剖析:
社會學家:焦慮感,剝奪了他們對孩子正常的關愛
據樂清市新居民服務管理局統計,樂清市新居民在冊人數為76.2萬人,其中攜帶的兒童人數為13萬人。這些新居民大多從事生產制造加工業和工程施工業,約占總人數的49%。在冊新居民85%為初中、小學文化水平。
“我經常跟家長們說,要配合學校合理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簡單粗暴的打罵并不能讓孩子成才。”董光芬是小博士學校的校長,她介紹,學校有650多名學生,全是外來人員的子女。這些孩子的家長大多文化水平低,生活條件不好,工作生活壓力大,生育的子女又多,普遍使用發泄式、家暴式的教育方式對待子女。
社會學家、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尚重生認為,小如事件折射出底層社會人群生存的艱難,以及煎熬、焦慮心態。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邊緣掙扎,不愿孩子將來像他們一樣生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更為迫切。他們感受到無權無錢無勢的無力感和失敗感,更希望孩子們將來過上和城市人一樣平等的、有自尊、生存壓力不大的生活。這種焦慮感,剝奪了他們對孩子正常的情感和關愛,使得他們教育方式變得非常殘酷。
尚重生稱,改變外來務工人員生存環境,真正讓從事底層工作的他們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享受的福利,同等的尊嚴和自豪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緩解他們的焦慮心態。他建議,政府部門應當開設針對此類人群的公益培訓機構,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傳授他們健康教育孩子的方法。
此外,虐待兒童的行為不能按照“家務事”進行處理,這已涉及實體犯罪。國家應當對相應法律進行調整,嚴厲懲處這種虐待行為。
反思和啟示:棍棒教育發人深思
究竟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適合孩子,有助其健康成長的?溫州大學社會學老師徐旭東有自己的看法。“大多數父母都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近來確實也涌現出不少棍棒底下出孝子、人才的例子,但畢竟還是少數,不予提倡。”
徐旭東認為,懲罰與否,首先得看孩子處在什么年紀。普遍來講,7、8歲的孩子就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能夠理解父母的用意并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像這樣的孩子犯錯,家長應提倡“純理論”教育,不該動手。年幼一點的孩子犯錯,家長可以適當采取打手掌心等懲罰,讓孩子長記性,但前提必須得先跟孩子講道理,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懂得認錯,否則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留下陰影,誤以為父母不再疼愛自己。而當孩子表現出色的時候,家長該進行適當獎勵,這比純粹教育更加事半功倍。
另外,徐旭東還補充,以“棍棒”進行教育,并不完全取決于家長的文化程度高低,而在于家長是否能在情緒上來的時候對自我情緒進行適當控制。“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千萬不要盲目下手,要提醒自己把握好‘度’,有耐心地和孩子進行溝通。”
另一種聲音:“6歲女孩被狼爸體罰致死”不是一個人的悲哀
6歲的女孩小如(化名)是一名留守兒童,一直在河南老家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今年八月份被父親接到樂清來,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的父親張某今年30歲,是樂清柳市某工廠的電焊工。小如比較活潑好動而且不喜歡讀書,這引起了父親張某的煩燥和打罵,張某經常隨手拿起一件工具就開始教訓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