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品國,1974年出生于山陽漫川,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陽縣美術家協會主席。
一、大巧若拙
位于秦頭楚尾的漫川古鎮,風光旖旎,民風淳樸。秦文化的豪放粗獷、楚文化的婉約清靈在這里交融薈萃,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天生就有一種浪漫情懷,一股儒雅氣質。楊品國生于斯長于斯,從小接受了這種獨特文化的熏陶,其繪畫作品也暈染出了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底蘊。無論藝術之路走多遠,他的筆端展現的永遠是自己鐘愛的家鄉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屋一舍。
在商洛師專上學的時候,楊品國在繪畫方面的天賦就已露頭角。大二時候的作品《山魂》,在全國大學生書畫大展上獲得金獎。步入社會后,他的繪畫作品在書畫界走紅并屢屢獲得全國大獎,其個人藝術成就被南非華人報專版介紹,多幅山水畫作在美國、英國等6國相繼展出,其作品和信息被中國書畫之家、中國華騰文化網等70多家知名網站刊發,備受畫壇矚目。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童年卻是那樣的自閉、害羞、敏感,很少與同伴交流。別的孩子在道場上捉迷藏、丟沙包,做各樣游戲,他卻喜歡一個人坐在角落里觀察地上的螞蟻搬家,即便是一片被蟲蠶食斑駁的葉子,也能讓他怔怔地出神許久。樹上的鳥鳴,水間的白鷺,夏夜的知了,秋冬的柿子樹,所有這些物象總能給他許多新奇的遐想,不經意間便成“癡”了,比別的孩子顯得木訥,做事的手腳慢慢悠悠,于是就得了個綽號“楊慢慢”。
“楊慢慢”干起事來雖然比別人慢,但骨子里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卻讓他在學習上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尤其對美術課特別感興趣。一學期過去,別的同學一本圖畫本用不完,他卻畫滿了三四本。那時候,他最喜歡做的事情莫過于周末去山上放羊,沿著山路將羊群趕上坡,盤腿于一塊大石頭,照著青山綠水、屋舍鄉野認認真真地畫畫。父母看到他那樣癡迷于繪畫,索性讀高中時幫他報了美術特長生。
二、上下求索
在繪畫藝術方面,楊品國一直認為自己的稟賦、藝術感知都不是最好的,所以他始終堅持一種謙遜的態度,腳踏實地地鉆研,不附庸風雅,也不取巧浮華。
大學畢業后,他回到家鄉漫川,做了一名高中美術教師,經常帶著學生到大自然中寫生。他靈活執教,學生的專業課成績在縣內一直名列前茅,讓他感到欣慰和喜悅。
緊張忙碌中,楊品國始終不忘與筆墨傳情,與書畫結游,夜以繼日地從事繪畫創作。為了不耽誤教學,他擠出零碎的時間躲到簡陋的辦公室里練筆。在拿出一大半工資買畫冊、書籍,臨摹大家作品的同時,他開始研究一些繪畫方面的理論知識。那年暑假,他把自己悶在房子里將近三月,如癡如醉地完成了《清明上河圖》的臨摹卷,一筆一劃都如臨貢圣,細細勾勒。畫面上的市井、屋舍、水榭、船只、巷道、人物、花鳥魚蟲無不惟妙惟肖,可以亂真。正是這種高難度的臨摹創作,扎實了他的繪畫技法,讓他在繪畫的立體感、畫面感、流動感乃至構圖上都有很大提高,為之后創作大題材、大幅長卷作品奠定了基礎。
1996年是楊品國在繪畫藝術上獲得突破的一年,接連3幅作品獲得省、市大獎之后,同年9月,他的國畫《千山萬水》在全國書畫展覽中再次獲獎,被中國詩書畫研究院永久收藏。在北京畫展的領獎臺上,他結識了已故的中國詩書畫研究院院長何首巫先生,何院長憫其才華,憐其勤奮,十分喜歡,不但將他收作弟子,并當場潑墨贈書“風雨養浩氣;無求自芬芳”。獲得這樣的垂青厚愛,楊品國喜不自勝,畫展結束后回到家里,愈加勤奮潑墨,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