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正在創作詩歌
“北陽山后伴村莊,西口柴坪幾腳霜,且將苦澀包迷惘。想當年只要強,忠心耿耿向前方。命運全乖舛,人情細品嘗,自慚荒唐!”這是家住西口鎮北陽山頂的74歲方周璣老人在自己創作的一首《水仙子》,也是他對自己最貼切的描寫。已到古稀之年的老人每天堅持用詩歌表達自己的一生,希望給子女們以啟示。老人一生寫詩歌一千多首,中青年時多是別人索求,隨機而作。老年之后,自慚沒給兒女留下什么,就把自己近年的詩歌手稿整理成《方周璣詩詞曲匯集》,收錄自己創作的詩歌448首(篇)。
鄉村才子
鎮安縣西口鎮很早就流傳有三大望族之說,這三大望族,不是人丁興旺出名,而是名望蓋首。這三大望族分別是方家、吳家、項家。方家曾七代出秀才,排名第一,號稱鎮安的筆桿子;吳家當兵行伍出名,號稱是當地的槍桿子;項家走南闖北,會做生意,號稱腿桿子。方周璣就是鎮安有名的筆桿子方家之后,1939年出生于沒落的“書生門第”之家,自號陜南癡人,別號北陽居士,曾經在學校教過書,后回家務農,在空閑時不忘筆耕,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子”。
最近,記者到西口鎮拜訪了這位老人,他步履平穩,慈祥親切,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露著才智和剛毅。和老人交流,能感受到他清晰的思路和深厚的文化功底。
拜訪方老時,他正在房里寫新農村建設方面的詩。筆者請他現場朗讀幾首詩,他卻一口氣背下來了自己寫的三首詩:“中央政府真偉大/萬民擁戴九州夸/百姓喜遷新農村/扶貧到位誰還罵/你的好生活/我的好生活/如今百姓樂哈哈;鄧老江總謀改革/錦濤一代定海河/眾志成城戰災難/群英展翅進世博/當今善政民心醉/科學發展農民樂;種地之人毋納稅/莊稼補貼逐年多/退耕還林財政補/移民搬遷實惠多/鰥寡孤獨全五保/病殘老弱津貼撥/人人健康無憂慮/合作醫療是善策/大病纏身無后患/進城住院有依托/義務教育皆呵護/幼兒園中得快樂。”
方老的兒子方英華介紹,方老到現在記憶能力依然超強。十幾年前,他搭坐別人的拖拉機還摔成腦震蕩,到西安治療后,醫生說沒一點影響,老人一生都不會得老年癡呆癥。現在老人還能經常把自己中年時送人的詩回憶起來。在方老的引導下,記者翻看方老的《詩詞曲匯集》,找到了前幾天才回憶起來用工整的仿宋字寫的《風流子》:山地居貧民,高山頂,腰背俱難伸。祖先千代來,簍盛籠裝,擔挑肩負,代傳千古,往來紛紛。改革迎春風,新時代,人民脫窮根。猛虎鑿秦嶺,坦途前伸,新車入戶。年年建設新,奔上致富路,引來村人贊許。
方老說,他五歲跟隨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父親可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才子,天性聰慧,既為一代名儒,又是一代名醫,可惜沒遇上好年代,空有一腔才華沒能報效國家。繼承了父親稟賦的方老,自幼酷愛學習,愛好特別廣泛,詩、詞、書、畫無一不精。到了老年,讀書、寫詩成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
教書育人
方老少年才氣過人,1958年被保送進入省立商洛師范初師班學習,當時在學校獨樹一幟。當時語文老師根本沒辦法給他班講課,因為語文老師經常在講臺上讀錯字,講錯詩句,個兒很高的方周璣在教室最后一排就直接喊出來了。后來學生一查書籍,正如方周璣所說一樣,同學們也送他雅號“活字典”。“當時班里一個很漂亮的女生多次寫紙條要和我交朋友,但是我都拒絕了,好男兒志在四方,那時想著怎樣為國家效力。”正遇生活困難時期,再加上家庭原因,三年年輕有為的方周璣都在苦悶中度過。頭一年,方周璣父親去世,第二年母親重病在身。第三年,為了盡孝,剛到學校的他就得請假回家照看母親。母親重病,希望臨死前能看到兒子組建家庭。而方周璣想到自己將來要為國家效力,出外教書無人伺候母親,所以就娶了當地一個忠厚善良且任勞任怨已婚嫁過的農民做媳婦,沒想到兩個月后母親病逝。“我是沒盡過一天孝的孝子。婚姻阻隔了我的人生抱負,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步失誤。”師范正要結束,多才多藝的方周璣被當時陜西美術學院看中,已經有了家庭累贅的方周璣就主動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