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廣泛征集意見建議,柞水還邀請10名來自基層的黨員代表組成監督小組發揮“草根監督員”的作用,深入各鎮各部門,廣泛征求集中反饋基層組織及黨員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在縣城布設了多個征求意見箱,在政府信息網上開辟了征求意見板塊,并在電視臺公布了熱線電話,聽取群眾意見。
活動開展以來,該縣各級各部門共征求意見建議6407個,歸納梳理為1828個,其中“四風”問題1191個,損害群眾切身利益方面89個,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方面269個,夯實基層基礎方面258個,其他問題21個,目前均全部分類處理到位。
“四劑良方”強力整頓后進村
九月底,柞水縣委書記林錄印再次以“黨建指導員”的身份走進了該縣下梁鎮老庵寺村,他帶領相關部門“望”“聞”“問”“切”,給村上制定了發展規劃,協調落實項目資金300多萬元。
柞水把后進村集中整頓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舉措,聚焦“四風”,查找“病癥”,分類施方,促進村域經濟快速發展。
調研走訪查“病因”。采取召開座談會、入戶調查、交流談心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全面掌握村情實際,重點查找各村產業發展和班子“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村級組織“自診”、鄉鎮把脈“會診”、包村部門派員“問診”、縣委基層辦“巡診”,縣委常委會“確診”等多種診斷方式,按照全縣行政村(社區)總數10%的比例進行倒排,最終確定了13個后進村(社區)開展集中整頓。
選派三員診“實情”。13名縣級領導和13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分別擔任黨建指導員和經濟發展指導員,選派13名基層經驗豐富的副科級以上干部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形成了“五位一體(市、縣、部門、鎮和村)、三員主抓”的幫扶體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主要任務是宣傳惠農政策、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加強社會管理,維護和諧穩定。
分類施治開“處方”。組織開展了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兩新組織負責人參加的為期3天的集中培訓,聘請省市專家現場授課,提高了基層干部政策理論水平和黨建業務知識。各鎮組織開展兩委會成員和村組干部集中培訓,結合征求意見、交心談心、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開展“集中整風”,并組織村“兩委”班子向村民公開承諾踐諾,切實改變工作作風。
重金幫扶保“療效”。創新提出了資金整合“五個五”工作模式,統一協調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移民搬遷、美麗鄉村建設等資金,設立50萬元獎補資金,安排5萬元產業發展啟動資金、每月500元駐村生活補助,聯村幫扶部門為每村爭取50萬元民居環境改善和5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
據統計,柞水累計為后進村投入資金5188萬元,新修通村公路46.22公里,飲水工程15處,便民橋24座,防洪堤8270米;移民搬遷371戶1478人,硬化美化院落31988平方米;種植藥材3015畝,核桃建園1550畝,板栗科管12050畝,使后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發展后勁十足、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五級便民服務體系惠澤群眾
柞水縣營盤鎮秦豐村村民吳作江的妻子因做腫瘤手術住院,花去醫藥費2萬多元,通過鎮、村兩級便民服務中心代辦,足不出戶就領到了報銷費用。老吳笑著對鄰居說:“現在干部辦事還真是快,我們再也不用走冤枉路嘍!”
今年以來,柞水縣建立起縣、鎮、村、組、戶五級便民服務體系,實行“一門受理、全程代辦、承諾辦結、結果回復”的為民辦事全程代理制度,架設了群眾與黨組織之間的“便民橋”,鋪就了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