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景俊海(前排左三)、市委書記胡潤澤(右三)在丹鳳檢查指導工作
回眸2014年,丹鳳縣把握“穩中求進”的基調,搶抓機遇謀發展,繼續演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產業興縣、旅游活縣“四大戰略”和龍駒寨現代服務業發展區、商鎮城鄉統籌示范區、棣花文化旅游開發區、竹林關生態宜居示范區“四大重點區域”開發連續劇,推動商于古道文化景區開發取得實質性突破。
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該縣經濟社會發展仍交出了一張含金量高的答卷:預計全年完成生產總值73.3億元,同比增長13.2%;財政總收入3.7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98億元,同比增長12.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270元,同比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同比增長13.5%。呈現出“十大亮點”:
亮點一:“四大重點區域”開發花開滿園,成為丹鳳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區”。堅持區域突破發展,將80%的資金、信息、技術、人才向竹林關、龍駒、商鎮、棣花等“四大區域”集結,并由縣級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各包抓一個重點區域,一人一塊“責任田”,實行重點區域建設管理處長全權負責制和年度目標責任單獨考核制,承擔同獎同懲捆綁式責任。“四大區域”開發現已取得了大突破式進展,成為丹鳳發展中的四大“特區”。
2014年,該縣在“四大區域”布局項目56個,竣工46個,涉及工業、城鎮、旅游開發、民生、基礎設施等方面,完成投資59.36億元、利稅2.58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48萬個。圍繞“四大重點區域”開發,沿滬陜高速和丹江谷底的塊狀經濟帶已成雛形,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亮點二:重點項目建設成績斐然,為丹鳳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堅持把重點項目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抓手,緊扣商洛“一體兩翼”中心城市建設戰略部署,投入項目前期費用1100余萬元,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特色農業加工、現代包裝產業、文化旅游開發、現代服務業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六大板塊策劃特色項目130個,其中秦嶺丹鳳飛行小鎮項目擠進了省級重點項目的“大盤子”。
2014年,共開工建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18個,其中縣級重點項目60個、市級重點項目27個,完成投資80.3億元。在項目建設中實行“六個一”包抓機制,從項目的可研立項到建成投產全程跟進“保姆式”服務。在重大項目綜合評比中取得全市第三的好成績。以招商引資破解資金難題,推行“以園招商—以商招商”模式,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0億元。
亮點三:“園區承載”模式落地生花,挺起丹鳳工業經濟鐵脊梁。按照信息化、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四化聯動”的思路,用抓工業之手發展農業,讓種地農民變產業工人,工業和農業的界限不再各自為政,園區的“孵化”效應將工業、農業結成了新的利益共同體。
工業集中區新增入園企業8戶,堯柏龍橋公司成為全國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示范企業,華茂公司成為全省唯一肉雞養殖加工全產業鏈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恒大產業園建成了西北最大的瓦楞紙和灰板生產線,皇臺、秦興、辰州等一批礦業新建生產線相繼試產,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5.9億元,實現增加值17億元,增速居全市前列。
亮點四:“五位一體”模式日趨成熟,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丹鳳標本”。進一步鞏固商鎮城鄉統籌示范區開發成果,以實施陜南移民搬遷為契機,探索出精準扶貧、陜南移民搬遷、產業園區建設、小城鎮建設、消費市場培育等聯動式的“五位一體”,按照現代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園區、新型城鄉社區、精品旅游景區“四區同建”路子,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發展模式。城市框架拉大近3平方公里,商鎮、棣花擠入國家級重點鎮行列。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步伐,新增農民進城落戶7875人,全縣城鎮化率達50.37%。
亮點五:旅游產業開發高歌猛進,重點景區建設推動丹鳳旅游實現晉檔升級。發揮獨特的生態文化地域資源優勢,著力推進旅游產業晉檔升級。全縣旅游產業開發呈現出以竹林關桃花谷景區、縣城古寨山水、棣花文化景區等為亮點的三大品牌景區。
桃花谷國家3A級景區成功開園,被譽為秦嶺深處現代版“桃花源”。商于古道棣花文化旅游景區順利開園,成功躋身為國家3A級景區。丹江漂流國家4A級和州河北、冠山、棣花、賈塬等4個“秦嶺美麗鄉村”創建通過驗收。對船幫、鹽幫、馬幫等會館進行了恢復重建。
亮點六:農業農村工作亮點頻現,陜南移民搬遷和精準扶貧創出“丹鳳經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多,依托華茂、民樂、萬灣等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新培育發展省市級龍頭企業2家,新認定家庭農場38家、專業大戶31戶,肉雞、生豬飼養量分別達5000萬只、80萬頭,新增良種核桃建園和山茱萸綜合科管分別為3.2萬畝和5萬畝。
抽調1511名干部推向第一線,采取聯鎮駐村入戶結對“攀親”的方式,給困難群眾提供項目、資金、技術、信息、政策等全方位服務,承擔“捆綁式”聯帶考核責任。目前,該縣各級包扶部門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938萬元,啟動實施“雙包雙促”精準扶貧項目176個,1.31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兩年來,全縣9000余戶34470人從發展條件差、生態脆弱、地質災害高等邊遠山區成功搬遷到小城鎮和川道中心區域。丹鳳移民搬遷模式多次在中省主流媒體報道。
亮點七:堅持穩中增長保民生,確保新常態下百姓“幸福指數”持續攀升。將財政支出的84.7%、新增財力的81%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共開工建設174個重點民生項目,完成投資8.2億元。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持續深入推進。新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設備9547套。多渠道促進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萬人,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6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落實好各項民生政策,城鄉困難群眾實現應保盡保,建立“網上信訪”工作平臺化解信訪積案,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探索“三官一律”進社區(村)、訴前調解和“兩所聯調”、信訪直通車等工作模式。先后摘得全國敬老模范單位、省級“雙高雙普”縣等多項榮譽稱號。
亮點八:強化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美麗丹鳳”楚楚動人。推行綠色環保的循環經濟模式,圍繞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關天經濟區生態示范區、西安第二生活區為目標,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麗新丹鳳。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特色礦產、清潔能源和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實施重點道路交通、丹江漂流段、金山公園和新農村示范村等綠化工程以及丹江濕地公園和丹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全縣空氣質量好于二級以上的天數達到352天,縣內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均達到Ⅲ類水質以上標準,城市交通干線及城市區域環境噪聲達到各功能區噪聲標準。全縣萬元GDP能耗、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完成市上下達的減排任務。太陽能、沼氣等農村新能源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省級生態縣創建通過市級驗收,生態環境持續優化,丹鳳丹江國家濕地公園獲得命名。
亮點九:黨建工作經驗不斷,黨旗映紅丹水鳳山大地。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講堅守、講擔當、講奉獻、講清廉”為主要內容的“我是黨員我先行,我為群眾當公仆”教育實踐載體活動,得到省、市委領導的批示并要求在全省推廣。“四德榜”和誠信“紅黑榜”制度得到省委領導批示。非公有黨建工作創出新模式,得到省市領導肯定。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深化“十廉”活動成果,強化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嚴格厲行節約、增收節支,全年“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6.58%。不斷提升工作執行力,修訂完善各項制度36項,省級依法行政示范縣創建順利通過省上驗收。開展文化“五進”活動,廣泛開展“丹鳳好人”“道德模范”“最美少年”評選表彰。使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的基礎工程。
亮點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商鞅封地再奏改革新凱歌。有序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落實,結合實際確定了22項重點改革任務,加強協調指導和督查推進,政府機構職能和事業單位改革、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鎮村綜合改革、民主法治領域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各個領域改革有序實施,完成了319個事業單位職能分類,6個鎮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接近尾聲,撤并鎮村工作扎實推進。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健全縣級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合法性審查和公開公示等制度,累計取消合并行政審批項目71項,精簡比例達36.6%,積極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