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第24個全國土地日
商洛市市長 陳 俊
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好耕地,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前,商洛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設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們要更新理念從嚴管控,時刻堅守耕地保護紅線,認真落實“三個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第一,要用新理念推動耕地保護工作
一要強化“家底”觀念。商洛現有耕地307.6萬畝,基本農田266.6萬畝,這既是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也是賴以發展的基礎。我們必須強化“家底”觀念,增強耕地保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遵循,探索推進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等“多規合一”,形成一套規劃引領發展、一張藍圖指引方向,通過規劃管控、計劃管理、用途管制,從嚴審查、從嚴把關,從源頭上強化耕地保護。
二要強化“底線”觀念。中央提出的嚴守耕地數量和質量、城鎮建設開發邊界、生態安全“四條紅線”,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和“基準線”。面對山多地少、土地承載力弱的市情實際,我們必須把保護耕地作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務,著力在“用、管、查”三個環節上堅守工作底線,在耕地保護上堅守法律底線,堅守履職和做事的底線,帶頭擔當耕地保護的社會責任,決不犧牲耕地換取短期利益。
三要強化“生態”觀念。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載體。生態是商洛最大的優勢、最亮的名片。我們必須增強保護生態、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意識,把生態紅線觀念貫穿于土地管理的全過程。圍繞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統籌安排和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加大土地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力度,堅決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努力實現土地資源管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第二,要用新舉措提高耕地保護實效
一要科學用地、節約集約。切實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大力推廣節地發展模式,堅持用土地產出率、貢獻率衡量土地利用率,從嚴設置各類建設供地標準及最低投資強度,確保土地用得省;充分利用陜南移民搬遷扶持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等政策,強力推進舊村莊改造拆遷,通過“聚人騰地、聚企騰地、聚鎮騰地”等方式,盤活挖潛存量土地,確保土地用得好。
二要加大造地、占補平衡。嚴格落實“以補定占、先補后占、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新要求,強化補充耕地指標管理,將占補平衡制度落到實處。積極開展耕地后備資源調查,合理安排用地布局,拓展土地利用空間,確保耕地補得上。積極探索“以補代投、以獎代補、以補促建”方式和途徑,鼓勵引導農業企業和種植大戶多元投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確保全市8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完成。
三要深入宣傳、營造氛圍。充分發揮報紙、電視、網絡等主流媒體作用,大力宣傳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規,把節約集約用地上升為全民自覺行動。分層次、分類別地做好耕地保護“紅線”政策宣傳工作,針對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用地行業搞好政策宣講,解決好依法用地問題;針對一線工作人員重點進行執法宣傳,解決好巡查用法問題;針對廣大群眾重點宣傳國土資源法規,解決好遵紀守法問題。
第三,要用新機制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一要逐級夯實工作責任。認真貫徹執行耕地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圍繞耕地保護面積、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補充耕地面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面積等四項指標,逐級夯實市、區縣、鎮辦、村組的責任,實現耕地保護責任橫向到邊、“一竿子插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