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珠寶的崛起
在過去五到十年間,印度珠寶搖身一變,從默默無聞的黑屋子手工作坊走上了國際珠寶競技場的中心舞臺。這種地位上的迅速提升,原因有二:首先,它將重點從黃金向鉆石轉移,即以鉆石為點綴轉為以黃金為襯托,雖然百分之八十的印度珠寶市場仍被黃金占據,但這種細微的轉變卻意義深遠。其次,印度人的購買心理,已從純粹的保值轉向了對設計價值的認同以及對寶石質地、稀有程度的了解。印度珠寶行業在過去三年中快速發展,如今其鉆石切割工藝已成為行業翹楚,現在市面上用于珠寶首飾的鉆石,十之八九是在印度切割和拋光的。
Gitanjali集團是一家印度珠寶公司,從裸鉆開采到成品零售,均整合于一體,每個月經手的鉆石數量達40萬顆,擁有4000家零售店。它還向多個印度與歐洲品牌長期供貨,意大利著名珠寶品牌Stefan Hafner就是其中之一,這些都讓Gitanjali集團逐步成為世界珠寶行業的主力。與此同時,Amrapali等印度本地品牌正試圖登上國際舞臺,而Viren Bhagat等獨立珠寶設計師們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鑒賞家和收藏家的目光。
“印度的奢侈品產業起步于珠寶行業。” Sabyasachi Ray是印度珠寶出口促進會的執行總監,該機構每年組織“印度國際珠寶周”,致力于讓印度成為世界珠寶行業的“原創設計聚集地”,今年為第三屆,于8月19日至23日在孟買舉行。
在過去的一年里,印度珠寶行業的總產值上升了5%,達361億美元。國內市場的產值為200億美元,在過去三年中同比上升了20%到25%,預計未來五年,每年將上升13%。印度的鉆石切割產業利潤豐厚,其產業中心位于西部城市蘇拉特,僅2011年12月就經手了價值320億美元的鉆石,預計將達到100%的增長。除此之外,世界三大鐵礦石巨頭之一力拓集團,計劃于未來數年間在印度建立一個世界級的鉆石礦,以使該國成為世界十大鉆石產量地區。印度的彩色寶石中心位于西北部城市齋普爾,企業組織架構的引入,給這個曾經的個體經營市場,帶來了強勁增長。英國知名珠寶品牌Gemfields以祖母綠和彩色寶石聞名,他們宣稱該公司如今90%未經加工的祖母綠,來源于印度制造商或零售商。
對印度人來說,珠寶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奢華的外表,而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內涵,它不但出現在家庭的傳統儀式中,更是作為財富的象征。為期數日的印度傳統婚禮上,每天新娘佩戴的成套珠寶首飾都是不一樣的;田間勞作的婦女也會在手臂上佩戴成串由金、銀和寶石鑲嵌而成的手鐲。
Siddharth Kasliwal是齋普爾珠寶商場“寶石宮殿”的老板,在他看來,珠寶在這兒,就好比是一種信仰。即使在現代印度社會中,人們仍然相信寶石與行星、命運、財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珠寶行業尤甚,人們在做一筆大買賣之前,要同時咨詢占星師和寶石治療師。祖母綠在印度代表“天堂”,被認為是一種溫潤、帶來福氣的寶石,很受歡迎,而質地較硬的藍寶石就沒那么受青睞了。佳士得拍賣行亞洲藝術部的國際總監Amin Jaffer說:“即使是在紐約進行投資的印度銀行家們也認為,選擇合適的寶石、并將之佩戴在貼近皮膚的地方,能夠給他們帶來財富與運氣。”
隨著印度人的財富、地位及品味的提升,珠寶行業成為反映這個國家社會、文化、經濟巨變的一面鏡子。Kasliwal將珠寶公司老板稱為“商業大亨”,他們既擁有實業和資金,還愛趕潮流。他們在女兒還非常年幼的時候,就開始為她們準備嫁妝和婚禮所需的珠寶。Kasliwal舉了個例子:“最近從德里來的一位商人,為他同行的三個女兒購置珠寶,花費竟高達200萬美元,而三個女孩只有7歲、11歲和15歲,但這位商人說這筆費用是遲早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