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風格的混搭
提到印度珠寶,一定要知道齋普爾的珠寶商場“寶石宮殿”。它于1852年由Kasliwal家族建立,當時是王室的御用珠寶商,他們至今還擁有著這家公司,并且受到世界各地收藏家們的青睞。“寶石宮殿”在宣傳自己設計的珠寶時,也會出售一些頂級古董珠寶。在家庭式手工作坊的白色坐墊上,坐滿了光著腳、盤著腿的金匠、上色工以及寶石切割工,周圍所堆積的、閃閃發光的寶石,將被用于新定制的珠寶設計中。現在的“寶石宮殿”更像是一個學院,融合了各種風格的珠寶設計,既是國際時尚品牌的最愛,又是齋普爾本地新涌現的珠寶藝術家們作品的展示中心。
“過去的十年,印度改變了許多。”Kasliwal說道,“與過去相比,如今的印度人更容易接受新款,他們會選擇有設計感的珠寶,而不是那些很重的項鏈。同時,歐洲人也越來越欣賞印度珠寶,美國人、俄羅斯人、中東人都被吸引過來。”“寶石宮殿”的一些展品受到了異國文化的影響,部分甚至加入了俄羅斯元素,除此之外,它還用22K黃金與一連串彩色寶石,完成了莫臥爾風格珠寶的現代主義詮釋。令人驚艷的設計作品中,包括一枚鑲嵌著許多有色尖晶石和紫色卵形石的戒指,售價1,785英鎊;一對小鳥形狀的耳環,下嵌三角棱面的滴水型垂墜,售價3,409英鎊;以及一串尖晶石手鏈,邊緣用花瓣形狀的寶石點綴,售價28,575英鎊,以上這些珠寶都能在倫敦的奢侈品網站CoutureLab上買到。
當19世紀90年代“寶石宮殿”大獲成功之際,印度獨立珠寶商們也開始對歐洲珠寶設計產生興趣,他們試圖復興二三十年代加入了印度元素的“裝飾風藝術”風格,并設計出符合當代審美的款式,與傳統珠寶設計抗衡。“一方面,傳統審美仍是主角,一系列的珠寶設計均從皇家范本而來。”Jaffer說,“但另一方面,腰纏萬貫且具備國際視野的印度人,正顯示出一種與傳統不同的審美觀。”引領這股潮流的,正是獨立明星珠寶商們,以孟買的Viren Bhagat和齋普爾的Santi Choudhary為代表,他們倆人顛覆了家族珠寶商們建立了幾個世紀的傳統,如今他們的地位已與醫生、占星師等同,并被印度人視為上賓。
印度知名珠寶設計師
Bhagat設計的珠寶中蘊藏著一種輕盈飄渺之感,這一下子吸引住了那些具有現代審美觀的印度人,沒有金屬裝飾,不會循規蹈矩,珠寶設計變得隨心所欲。他說,“年輕的時候一直與父親一起工作,直到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決定開始完全自由地創作。”他的自由體現在新舊元素的融合中,既有中亞和印度的工藝和織錦,也有莫臥爾風格的花型和19世紀20年代卡地亞珠寶的影子,這些都使得他設計的珠寶不但具有歐洲式的光澤,也有印度式的豐滿莊重。“年輕的珠寶買家大多頗有教養,且見多識廣。”他解釋道,“舉個例子來說,我的顧客中有位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的印度女士,她對設計款式和個人身份非常重視,因此她很愿意把珠寶當做一件藝術品來購買。”
Santi Choudhary是另一個打破固有框架的設計師,出生于銀行世家的他,是家族的第十代珠寶商。早在十八世紀,Choudhary家族以銀行家的身份搬到齋普爾,從鑄幣開始逐步涉足皇家金庫的各項業務,并歷經幾代人轉變為珠寶商。如今Choudhary家族居住和工作的地點在一幢歷史悠久的印度豪宅(haveli)中,位置毗鄰齋普爾皇宮,其內部裝潢十分奢華,墻壁上畫滿精美的壁畫。Choudhary在他的設計作品中不但運用“裝飾風藝術”來沖淡印度傳統風格,還加入了令人驚艷的意大利現代元素,這是他在米蘭獲得的靈感,在那兒他也擁有一間自己的辦公室。“每天我過目的石頭在2到5千克之間,但從中只會選兩三顆。” Choundhary說,“我一直堅守自己的原則:用好每一顆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