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之于普通民眾而言,始終是一塊充滿神秘感與誘惑力的熱土。無論是誰想揭開收藏界的神秘面紗,欠缺雄厚的財力和非凡的眼光,終究是無法登堂入室的。于是乎大多數人只能從那些只鱗半爪見諸媒體的報道中驚艷一瞬,卻對難以窺得全貌引以為憾。
資深電視藝術家及調查記者吳樹耗時5年完成的《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正是為了彌補普羅大眾的這一缺憾、還原收藏界的全貌而來。作者仿似收藏界的“深喉”,引領讀者探訪諸多寶地與險境、直面各類專家和藏家,既有紀實風格濃郁的細節描繪,又有宏大格局鋪陳的全景縱覽,令這一幅中國收藏界的“清明上河圖”躍然紙上。
收藏界這幾年適逢好光景,各路實力藏家的蜂擁而入、相關機構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使藝術品投資成為越來越炙手可熱的話題。在三部曲中,吳樹真實還原了多年來的收藏盛世和各方互動的景象。
與此同時,收藏界也越來越呈現出與其他投資形態類似的特性,亦即在千姿百態的繁榮表象背后的核心推動力量,唯資金與人心耳,這就使得更加紛繁蕪雜、光怪陸離。而三部曲更重要的價值,個人以為正是深入剖析了收藏背后資金與人心的運作、博弈和交融。這不僅反映在一個個收藏故事和名家訪談的細節中,也反映在作者對收藏界諸多新聞梳理和評論的字里行間中,而且相互印證、補充,成為“清明上河圖”上最為絢麗和妖異的一抹色彩。
“當藝術淪落為富豪階級的資產,當文化的價值必須通過金錢認證,全民收藏會是怎樣一種游戲呢?”
《誰在收藏中國》:
元青花牽扯出大陰謀
《中國文物黑皮書》系列各有側重,有著自己獨立的敘事與評論的邏輯構架,放在一起卻又鑲拼成收藏界這許多年風風雨雨的主軸。首部曲《誰在收藏中國》于2008年底殺青,甫一開篇便引出一個“驚天大陰謀”,以2005年轟動國際收藏界的“鬼谷子下山紋元青花大罐”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及其背后的詭異細節,來還原國際游資進軍中國、針對國內新富人群的掠財之戰。作者認為中國文物從20世紀末突然走紅國際大拍場,成交價以每年幾倍乃至幾十倍的速度向上飆升,背后就是這個陰謀之局。這也奠定了三部曲揭批收藏界黑幕、還原真相的主基調。伴隨著一個個陰謀,資金與人心的共同作用早已隱然浮現。
“當財富走出夢境后,拍賣公司用近乎女媧造人的手段,‘捏造’了一個又一個‘一夜暴富’的中國‘財子’,許多剛剛擺脫貧困、滿足于小富即安的平穩日子的中國人,從中嗅出了一股股濃烈的財富氣味:一張幾輩子人趴在上面吃過飯的方桌價值數萬、一只老祖母泡酸菜的瓷罐子價值十幾萬、一幅掛在堂屋里都嫌寒磣的舊畫價值幾十萬……”
如是則人心不古,高額利益的驅動終究導致沉渣泛起。收藏界的種種齷齪與不堪也不過就是人性陰暗面的又一重輪回。
在本書中,作者將一個個當時收藏界的熱點話題串聯起來,彼此間既可獨立成篇,又互相呼應,既有細致入微的描述,也有言之鑿鑿的評判,可謂形散而神不散,令人有一口氣讀下去的欲望和暢快感。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章節都有作者的親身經歷、明察暗訪,與各路人馬過招周旋,這使本書節奏感更為豐富多變,迫力十足,妙趣橫生。
元青花熱正是中國全民收藏狂潮的一個標志性案例,時隔多年當我們回首這一幕幕似曾相識的從喧囂到沉寂的過程,其間仍有頗多值得玩味之處。
而后,作者將目光轉向國內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北京潘家園,用一個個生動傳神、頗具傳奇色彩的收藏故事將這片神秘土地的魅力之處盡數勾勒出來,當然更繞不開隨之而生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