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忽悠中國》:
石破天驚的第一手訪談
去年末,吳樹終于完成了他的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之終結篇《誰在忽悠中國》,歷時5年的創作過程為之告一段落。在此期間,他一度罹患惡性腦瘤,成書之旅伴隨兩次手術、數百次劇痛而尤為艱辛。
新書與前兩作一脈相承,但在結構上有了更為顯著的切分,作者對內容布局的拿捏和火候把握更見功力。全書共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偏于宏觀和全局感,以新聞調查和深度報道為主;下卷則更側重微觀具象層面的專家訪談。
這本書繼承了前兩作的優點,文字鮮活,令讀者宛如身臨其境,既有宏大敘事,也有對細節和語言的刻畫,且水乳交融而成一體。在案例描述上抽絲剝繭、縷析條陳,讓人嘆服吳樹不愧“深喉”之盛名。
本書開篇就是“元青花梅瓶”案的親歷記,既與首部曲開頭遙相呼應,又在瞬間便攫住讀者的注意力。故事通篇就一個字—“騙”,但看完后不禁令人佩服行騙者心思的縝密、對收藏者心理活動的把握度和作案手法的高超。短短十來頁的篇幅,讀者兼“爆料人”董先生、潘家園的瓷器鑒定高手“光緒爺”、景德鎮仿制梅瓶的作坊主老莫和小莫、強買強賣的“羅漢”,以及隱藏在騙局后面的大鱷溫州老板和“撫州佬”等一眾人物粉墨登場,演出了一場爾虞我詐、將計就計的好戲。在這條龐大利益鏈上各端的人物言行舉止、利益取向一覽無遺。到最后真相大白,作者原先認為的受害者實際上卻是最大的贏家,其他大部分人都成了倒霉蛋,民間收藏市場的云詭波譎和險象環生盡現筆端,也符合投資界公認的“七虧一平兩賺”的鐵律。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已有之事后必再有。這種“每兩三年都會有人做一次”的“大點的騙局”(引號中為老莫語,下同),盡管“這么簡單搞笑”、“聽上去很荒唐”,但就是有人被騙得結結實實,賠上百萬乃至千萬身家,歸根到底,就是人心中無法遏制的貪婪和欲望使然。
本書中,收藏界各色人等再次躍然紙上,這其中既有精英級別的富豪收藏家,也有收藏界的文化殉道者。作者可謂眼光全面,并未偏執于某些群體,將收藏界的“清明上河圖”盡可能包羅萬象。
在人心與游資的共同作用力下,收藏界的怪現狀不斷浮現。“同樣品質的商品,從產地作坊到拍賣公司,就因為篡改了商品的真實信息,價格由2萬升至200萬,整整翻了100倍。如此暴利欺詐在法制健全的國家聽起來更像是一個財富大挪移的魔術表演,但在混亂不堪的藝術品市場上,我們卻經常有幸親眼目睹如此荒誕離奇的活報劇。”
而后,作者更是得出“中國古玩市場整體違法”的驚人結論。他的調查有足夠的分量,因為他曾經只身前往“著名盜墓村”,也六下景德鎮暗訪“官窯王”。結論背后的案例猶如一部武俠小說,江湖險惡、高手迭出,一山更比一山高,讀起來實在痛快淋漓。
古玩市場門門皆學問。作者儼然是在傳授收藏界“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秘訣,通過那些仿制高手之口,將瓷器造假行業不為外人道的秘辛盡數抖落出來,讓讀者在欽佩之余,也不由對這個市場水之深、水之渾倒吸一口冷氣。
玉器中的門道同樣不比瓷器遜色,還有青銅器、字畫……作者都一一作出精彩描述。
當然本書的重頭部分還在下卷,無論是鑒定專家、高仿高人還是收藏達人,作者對十多位業內資深人士的第一手訪談,真正讓收藏愛好者可以登堂入室,獲得普通人可能需要繞許多彎路、交大量學費才能獲得的經驗和知識。這也忠實地執行了作者的意愿:用信息對稱來盡量消減收藏界“忽悠”的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