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綢布解開后,一個形神兼備的鐵面怪獸馬上呈現在眾人眼前。與記者一起圍觀的石友忍不住尖叫起來。
駱柱英站在一邊憨憨而笑。幾年前,當他和一批石友在西藏東部5300米的昌都雪山上發現這顆石頭時,同樣第一眼就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連續三天睡不著覺”。
幾年后,這顆頭面形象變幻莫測的奇石,被中國觀賞石協會的專家估值為1.2億元人民幣,立馬引發業界強烈關注,由此也揭開了藏瓷這一新石種的神秘面紗。
近10年來,數以萬計像駱柱英一樣的的藝術投資者,爭相涌入這塊新領域,使得一批又一批新石種在巨額資本的追逐下成為“瘋狂的石頭”,有的一年價格便飆漲近10倍。
瘋狂的石頭:一年暴漲10倍
駱柱英是土生土長的廣州從化人,40歲出頭的他,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收藏大家,身兼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廣東奇石協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賞石文化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和廣東溫泉觀賞石協會會長等數職。
盡管這些年,駱柱英玩過的一些石頭價格已瘋漲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然而,喜歡約上三五知己坐在鄉村石館里邊品茶聊天的他,并沒有把投資奇石看作是個人實現財富暴發增長的門路。
早在20年前,當他第一次跟著足球報的記者到阿拉善尋找“沙漠漆”的時候,抱的也不過是游山玩水的念頭。“那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坐在駱駝上,頂著四十多攝氏度的熱浪,到處游蕩,就是為了一顆石頭。”
因為沒有水源,他吃完了一整車西瓜還不解渴,直到邂逅那些和歷史一起埋在沙漠的胡楊和瑪瑙時,周身疲憊竟然瞬間消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徹底把駱柱英折服了,從此也讓他與奇石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這是一種不可復制的藝術。”長年在內地摸爬滾打、腦海里淤積著大量商業困惑的他,仿佛突然間在這些大自然的杰作上獲得了頓悟。“唯有跟別人不一樣,才具有無窮的價值。”
此后20年,他通過玩石重建了自己的商業哲學,并借助持續和快速增長的商業財富,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奇石界的一名大玩家。只要是他看中的石頭,就算價錢再貴也要買下。由于眼光獨到,駱柱英領銜的一批石友,成為黃龍玉、藏瓷和藏玉等眾多新石種的探路者(14.350,0.40,2.87%)和開拓者。
他們的步伐,刺激著內地其他玩家的投資嗅覺。隨著各路資本的大舉進入,一些新石種剛一發現就被熱炒,像黃龍玉,2002年一位在云南龍陵縣做水電站的廣西人首先在河里發現,告訴駱柱英和廣西幾位石友,那時一堆才要價幾千塊,但后來在云南玩家的熱炒下,一小塊就賣到了幾十萬元。而駱柱英2008年在西藏林芝新發現的藏玉,當年價格便翻了10倍。
投資熱引發過度資源開發
2012年10月,南方日報曾報道,駱柱英將舉巨資深度開發珠三角第一高峰云髻山,將其打造成大自然奇石地質公園。這條消息傳開后,馬上引起了奇石界的熱議。許多內地的石友都在猜測,難道駱柱英要把自己20年來收藏的奇珍異寶賣掉,從而兌換出巨額的資本?
這一“用藏石來反哺商業”的想象馬上遭到了駱柱英的反駁。昨天,當著南方日報記者的面,駱柱英很明確地指出,盡管最近10年來,玩石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吸納和分流社會熱錢的一條新渠道,也確實有大量的民間玩家通過炒買炒賣各種奇石實現了個人財富的爆發式增長。“然而,我收藏的石頭是從來不賣的。就算某一石種的價格在市場上炒得再高,‘駱氏’奇石流通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相互交流。”
“駱柱英更像是一個藝術的搬運工。”廣東本土一位紀實作家陳文這些年一直在觀察駱柱英的行為,“他把自己在商業上獲得的大量財富不斷轉移石頭上,完全是源于一種精神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