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某著名品牌售價超過20萬元的系列腕表,通過拍賣僅拍得3萬余元。作為曾經的歐洲皇室貴族品牌,這款世界頂級腕表此次遭遇拍賣滑鐵盧,消息一傳出,震驚了整個腕表界和輿論界。 為什么世界頂級名表在專柜售成天價,拍賣卻相對低價可以競買到?名表究竟保不保值?消費者是否可以在腕表投資上獲利?
部分消費者選擇拍賣來競購腕表
據了解,近年來世界頂級腕表零售價一直上漲,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內地市場對高檔手表的需求每年都在升溫,因此零售價也一直在上漲。以瑞士進口手表為例,各品牌平均每年都有5%至10%的提價。因此,在拍賣行和寄賣市場淘表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在北京、上海等地,越來越多的拍賣行開始舉行名表專場,不僅起拍價較低,最終成交價也不高,基于這個原因,已經有部分消費者選擇通過拍賣來競購腕表。
目前,隨著鐘表投資熱的興起,對國際一線品牌腕表進行投資,已經成為不少消費者投資的一個方向,全國各地拍賣行的鐘表類拍賣也屢創新高。但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投資腕表還是一個需要進一步學習的過程。
Breguet寶璣博物館在2012年5月14日的佳士得日內瓦拍賣會上以433.9萬和254.7萬瑞士法郎拍下兩款分別出售于1814年和1827年的懷表。當年這兩塊表的售價是5000和7500法郎,兩百年過去增值868和340倍。這是寶璣公司最昂貴的購買記錄也是迄今為止寶璣在拍賣市場的最高成交價。
看到這樣的拍賣紀錄,有消費者覺得買手表是一項一本萬利的投資,其實未必,先不談寶璣的天價是寶璣自己回購這一情況,能夠拿出來拍賣的手表品牌其實非常有限。百達翡麗、勞力士大約占拍品大半不止,剩下就是積家、卡地亞、江詩丹頓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品牌。所以,如果要買手表指望將來能賣一定要選對品牌。
事實上,除了一些特別稀有的款式和古董表,大多數手表的拍賣價格并不高。在佳士得日內瓦拍賣會一款2010年產的IWC萬國葡萄牙1939系列IW544504男士機械表國7500瑞士法郎成交,約人民幣5萬不到,這款表國內售價是15.5萬。一款2010年產積家粉金超薄腕表估價4000-6000瑞士法郎,最終成交12500瑞士法郎。一款2005年產卡地亞18k粉金方表估價相同,8750瑞士法郎成交。一款2005年產沛納海50毫米兩地時腕表5000瑞士法郎,3.3萬人民幣不到,同款44毫米的國內售價56700元。2002年產Roger Dubuis限量版18k白金腕表35000港幣,2005年產雅典限量版精鋼及鈦金屬腕表35000港幣,2008年百年靈限量版黑鋼腕表37500港幣,2010年產勞力士綠水鬼56250港幣。
有蘇富比的工作人員透露,“拍賣會上,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價格特別便宜的名表,對于這類拍品,投資者一定要弄清它們的產地、年代、質量、功能、款式及機械構造等方面的情況,耐心查看表盤、機芯后板及表殼等,通過其落款來決定是否購買。同時,名表的品相也非常重要,如機芯和輪軸是否完好,外表是否有裂痕,配飾是否齊全,走時是否精確等等。因為一旦發生問題,其維修費也相當高。如一塊瑞士勞力士三針單歷手表,成交價只有2200元,由于它表盤銹蝕,殼有傷,表鏈缺件,因此低價成交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有業內專家認為,手表本來就是消費品,單純作為收藏并不合適,能夠有收藏價值的腕表屈指可數,而簡單讓一件商品打上收藏的標簽是不準確的。對于拍賣事件,并不能只關注表象。
名表并非藝術品投資收藏需甄別
近年來,受匯率、流通、人力和運營成本及貴金屬提價等因素的影響,卡地亞、歐米茄等世界名表屢屢集體漲價,最高年漲幅達10%,名表漲價一定程度刺激了消費,許多消費者認為只要是瑞士名表都具增值保值性,但業內人士分析,雖然專賣店柜面名表售價年年上漲,但實際上,多數不具備投資價值。